Thu Jul 10 2025 15:14: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從潤日現象看本質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估計,在日本的中國人明年將超過100萬,部分日本人認為,作為本國人,他們不應該像旁觀者一樣來討論「未來的日本會怎樣」,而是認真思考「我們希望未來的日本是什麼樣子」等關乎日本應如何重新定義自身的問題。

最近幾年,大批中國人移民「潤」到外國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潤」是內地近年流行的詞,指人們出於各種原因逃離中國,為自己及家人尋找心目中更美好的生活。

「潤」在漢語拼音中被寫成"run",因此與英語單詞「run」(跑或逃跑)語帶雙關。基於聯合國數據,一項估計顯示過去10年,離開內地的中國人達500萬人,除了有名的、冀從墨西哥邊境偷渡北美的「走線客」外,還有包括不少港人在內的目的地是一衣帶水的日本。

日本記者舛友雄大年初出版的書《潤日》,以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描述了自新冠疫情以來,大批從中國大陸移民到日本的中國人、他們的特質和帶來的新的社會現象。

《潤日》一書的副題是「追蹤湧向日本的中國富裕階層」(日本へ大脱出する中国人富裕層を追う),該書的內容不僅描述新一波移居到東京港區、六本木、麻布、文京和豐洲等高層住宅或「一軒建」豪宅,以及擁有區內豪華中國人俱樂部或會所會籍,屬「超富裕」階層(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居住於箱根豪邸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住在六本木的萬科集團創始人、前主席王石),還有更大批的、屬富裕和高學歷的中產。據《潤日》作者接觸,後者來日的主要目的如下:

《潤日》一書的副題是「追蹤湧向日本的中國富裕階層」(日本へ大脱出する中国人富裕層を追う)。(Amazon)
 

一、為子女尋求一個較優質教育環境。在日本,部分人士為子女選擇入讀國際學校,日後方便赴外國升學,亦有不少視進入日本名牌大學為目標,中學階段便為子女報讀當地的「預備校」(即補習班);二、中年層把資產轉移到日本,購入物業,為手頭上的財富提供較大保障;三、追求較自由開放言論空間的「知識人」,毋須時刻擔憂網上的言論被監察或誤踩紅線,也方便接收各種訊息;四、安心享受退休生活,毋須時刻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愛國主義標準。畢竟,日本與中國,在地理、文字和人文方面接近,從成田機場到北京、上海、香港,只需三四小時左右時間。

華僑、新華僑、新移民

傳統上,在日華僑主要集居橫濱、長崎、福岡和神戶的中華街,不少出身為船員、貿易商人,以及經營中華料理店的老闆。「新華僑」則是內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自1980、90年代以來,陸續從內地移居到日本,筆者也於這段時間居留日本,開展了長達10年的旅日工作。形象點而言,新華僑多聚居於池袋和東京周邊,也包括埼玉縣等地,他們的日文水平均較低、以「經營.管理」和以特殊技術取得工作簽證來到日本,當中也有不少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畢業後留在日本工作。

新華僑一個共同特點是重視子女在日本的升學,不論家底,都盡量將子女送到日本高中名校,以及為子女報考日本名牌大學的預備校。轉眼間,他們的下一代陸續成長,不少亦進入了日本大公司工作,部分更取得醫生和律師等專業資格,落地生根。

自由派中國知識人的落腳地

《潤日》的另一亮點是描述了日本近年逐漸成為大批自由派中國「知識人」在海外的落腳地。這些落腳日本的自由派知識人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清華大學前教授、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秦暉,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國土地制度變遷史、中國近代史、蘇聯東歐社會轉型與中國的對比、國企改革、農民問題等。他的言論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觀點是:愛國主義必須使國家真正成為國民之國,國家利益真正等同於國民利益,國家主權也真正以國民的人權為基礎、為前提。秦暉目前在日的身份是東京大學客席教授。

傅國涌(左)、秦暉(右)目前旅居日本。(One Way Street Tokyo、秦暉個人網站)
 

另一位則是旅日作家傅國湧,他在較早時以「在東京重造中國」為主題,舉辦了一系列講座,介紹多位清末民初留學或旅居日本的思想家,如魯迅、梁啟超、李大釗、陳獨秀、秋瑾等。

此外,當年筆者在日本生活時,神保町內山書店和毗鄰的東方書店是印象中兩家出售內地書籍的地方,今天隨着不少自由派中國知識人的到來,中文獨立書店多了,書店舉辦討論內地時事的沙龍和刊物多了,面書上也出現如王志安、五岳散人等網紅,月旦時事的視頻也多了。還有,日本的街頭也曾出現過支持內地「白紙運動」的遊行。

《潤日》書中引述受訪的中國知識人表示,生活在今天東京,逐漸重拾當年在北京,能隨時呼集一批批知識人朋友,暢論國家大事的情懷,受訪的另一位則是一直以來熱心為部分初期來日人士提供生活上幫助的東京大學教授阿古智子,她表示今天生活在東京,可重拾當年她在香港大學修讀時,出席不同講座和參與不同討論場合,帶來不少衝擊和引發新的思維。

日本社會對新移民的反應

以報道文學筆觸寫成的《潤日》及其他一些相關書籍,原意看來是給公眾展示現狀,引發關注,這看來取得不錯效果。今年4月24日,日本參議院外交防衛委員會上,一位議員提到,日本政府是否充分掌握外國人或外國企業購入日本土地情況?根據報道,外國人或外國企業部分購入的日本土地,是在軍事敏感設施附近,部分是日本的森林和重要水資源土地,這都引起公眾對日本安保環境關注。對比其他一些國家,外來人士或外資企業只能租用本國土地,而非購買,日本相對寬鬆。

另外,日本政府近期放寬中國遊客簽證,推出10年多次往返旅遊簽證,並將團體旅遊簽證可停留天數延長至30天,對此,網上部分日本人提出,政府有否作出相應防範措施?制訂中的反間諜法方面的進展如何?

與此同時,亦有不少日本人認為,除了安全保障上的考量外,新移民已經在政治、教育、經濟、房地產、商業、社會等多個領域產生影響,根據《日本經濟新聞》估計,在日本的中國人明年將超過100萬,未來,這些情况將更加明顯,因此,部分日本人認為,作為本國人,他們不應該像旁觀者一樣來討論「未來的日本會怎樣」,而是認真思考「我們希望未來的日本是什麼樣子」等關乎日本應如何重新定義自身的問題。

東京大學學者高原明生認為,中國移民可為日本老化的勞動力注入活力,與此同時,部分人更認為外來的衝擊也可給看來停滯的日本本土文化帶來改變,但必須指出不少新移民把中國的生活習慣直接帶到日本,透過社交媒體建立自己的社區,跟當地社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隔閡。由是以觀,外來移民要更好融入當地社會,要努力的,不僅是當地的人和社區,還包括新移民自身。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尹瑞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