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翡翠不老

許多女性即使喜歡首飾,大多偏愛寶石,翡翠因其厚重圓潤,被認為是屬於母親或祖母時代的舊世紀審美。其實,翡翠顏色豐富、材質細膩,從珠寶設計的角度來看,翡翠根本就是一個設計空間無限大的寶石種類。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已經不只一次,每當我和朋友談起翡翠,她們總是第一時間反應:「翡翠?很老氣吧!」這樣的回應,已成常態。新加坡即便華人佔了多數,真正對翡翠有情感連結或日常配戴習慣的人卻不多。

許多女性即使喜歡首飾,大多偏愛鑽石、紅寶、藍寶、祖母綠、珍珠等,對翡翠仍抱有距離感──彷彿那是屬於母親或祖母時代的東西,與當代女性的生活風格格格不入。

我不然地回想起多年前在香港生活的日子,走在中環皇后大道中,珠寶店櫥窗裡琳瑯滿目,晶瑩剔透的翡翠綠得如此鮮亮,再對比記憶中祖母手腕上戴了一輩子那只灰青暗啞手鐲,真是天壤之別。

後來機緣巧合,跟隨台灣一位資深鑑定師學習翡翠鑑定,我才知道優質翡翠與市面上大量充斥的劣質品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此外,翡翠顏色豐富,除了大家熟悉的綠色,還有紫羅蘭、黃翡、紅翡、白冰、墨翠,甚至連「烏雞」種也有!單單是綠色系,也細分為帝王綠、陽綠、蘋果綠、湖水綠、青綠、藍水等色調。從珠寶設計的角度來看,翡翠根本就是一個可以激發無限創意靈感的瑰寶!

玉手鐲:從保平安到時尚配件

然而身處新加坡這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城市,東方文化往往被簡化理解,更遑論懂得欣賞帶有濃厚中國文化的翡翠。就以配戴手鏈、手環為例,時下女性偏愛 Van Cleef & Arpels、Dior、Cartier 等歐洲奢侈品牌,但卻難以接受一只玉手鐲或平安扣。我問過不少朋友,問題往往不在於她們抗拒翡翠,而是找不到一種自然融入日常造型的方式。

我也貪靚,絕對可以理解她們的想法。因為傳統翡翠手鐲常見厚重圓潤,容易讓人聯想到舊世紀的審美,甚至只是拿來保平安的。要將這樣的單品戴出時尚與個性,或許要從叠戴、混搭不同材質入手,碰撞出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

除了造型考量,加強對「文化、工藝與設計」的認知也很關鍵。如果人們知道,從翡翠原石中找出一塊帶色、高透明度(俗稱有種有色)又無裂紋的部分切割成手鐲有多難,也許對它的印象就不會只是「老」,而是欣賞它的質多於形。唯有我們懂得換個角度重新認識翡翠,它就不會停留在上一代的記憶,而成為新一代的風格語言。

(作者提供)
翡翠透過創新設計與文化故事,成為新世代的時尚象徵。
 

文化、工藝與設計

最近看到媒體報導,由國家藝術基金指導、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並在德國舉行的「琳瑯──首飾藝術的中國故事」當代首飾國際巡迴展。展覽以玉石為核心,展出 39 位來自中德兩地藝術家的作品。其中近年來積極以文化、工藝與設計為核心策略的周大福,也展出數件精湛作品。他們「用珠寶讓世界看到中國之美」,突破了傳統只強調寶石稀缺性與價值的局限,而是讓每件作品都能說出一段東方故事。

展覽主題便是以翡翠詮釋東方精神,透過極簡、當代的設計語言重新演繹雲紋、水波、蓮花、如意結等經典意象。搭配K金、珍珠、琺瑯等異材質的運用,創造出既富文化底蘊又適合日常佩戴的輕盈新風格。

我學珠寶鑑定容易傾向關注寶石的硬指標──比如折射率、火彩、內部特徵這些數據。當我在圖片中看到將傳統的「喜」字解構重組,設計成賦予喜慶意義的首飾時,它們深深觸動了我:寶石的真正價值,可能不在於它天生多稀有、多完美,而在於設計師如何用文化賦予它靈魂。

(作者提供)
翡翠不再被束縛,成為時尚潮流中的輕盈元素。
 

會說故事才有力量

這讓我也深刻體會到:會說故事的設計才有力量。就如動畫電影《哪吒》用現代手法重塑神話人物,不只吸引華人觀眾,連不諳中文的西方觀眾也為之着迷。

文化不再只是沉重的歷史與教條,也可以是有趣、可親、令人共鳴的語言。翡翠也不需要被莊嚴地鎖在玻璃櫃裏。它可以走上街頭,走進潮流語境,與牛仔褲、T恤自由混搭。

當我們願意跳出教科書式的詮釋,用設計詮釋古老符號、用潮流語彙講述傳統故事,文化就會變得輕盈、有趣,甚至成為時尚的核心靈魂。

缺乏認知是最大阻礙

當然,翡翠給人只敢遠觀的原因,更多時候是因為不了解與不信任。市面上染色翡翠、B貨、C貨充斥,真假難辨,讓消費者對翡翠心存疑慮。這也說明除了設計與行銷外,知識傳遞與價值教育同樣關鍵。當品牌願意主動說明何為天然A貨、如何辨別處理翡翠,並透過文化敍事建立信任,翡翠就不再神秘難懂。

當翡翠不再只是單一主角,而成為整體造型中蘊含文化深度的風格配件,它才能真正與新世代展開對話。日後再有機會跟大家聊聊翡翠的硬知識。

謝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