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大想頭?中美第二階段經貿協議的關鍵

美中貿易戰第一階段協議雖達成,但執行成效不彰。新一輪談判重點在於,美方應明確目標,而非好高騖遠,才能達成有效協議。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中美經貿談判,雙方有達成任何協議嗎?

正所謂「無咁大個頭,就唔好諗咁大個想頭」。大想頭(Think Big),卻是特朗普交易的藝術第一訣。師父又中,我應該是全港第一個叫大家不用在意「解放日」的關稅方程式是否符合經濟邏輯的人。145%全方位關稅,從來是大想頭。問題是,這大想頭最終想達至怎樣的交易?

美國徵收入口關稅作談判籌碼

說過了,歷史上美國徵收入口關稅主要有三大目的:一、增加政府收入;二、保護本地生產;三、作為國際貿易談判的籌碼。拉發曲線(Laffer Curve)的經濟邏輯,145%全方位關稅的稅收後果必定是「因加得減」。而這個高水平的關稅率,經濟上政治上都是不可持續的,不可持續的保護主義根本不能吸引到睇長線的實業投資者。籌碼,才是這一輪關稅戰的主要目的。

美國最新行政命令Modifying Reciprocal Tariff Rates to Reflect Discussio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為新一輪的貿易談判展開序幕。問題來了:假如145%全方位關稅是籌碼,特朗普究竟想贏甚麼?

關稅戰目的或在阻止中國獲取美國技術

溫故知新,有請Grok提醒大家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究竟為美國贏過甚麼:「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中美通過多輪談判於2020年1月15日簽署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這是雙方在貿易戰期間達成的唯一正式協議。該協議涉及關稅減免、中國購買美國商品、知識產權保護等內容,但執行效果未達預期,且未能解決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第二階段談判未取得成果。」

執行效果未達預期,人工智能的解釋是中國部分履行了購買美國商品的承諾,但未完全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至於知識產權保護和金融服務開放方面,中國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美國企業仍報告不公平競爭問題等等。

行外人有所不知,在我眼中關稅戰背後最重要的學者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曾評論過特朗普1.0的關稅戰,而他當年的觀點亦得到我認識的一位特朗普政府經濟顧問贊同。

從「大想」到「細思」,支持自由貿易的費爾德斯坦多年主張貿易赤字是美國本身的儲蓄問題,雙邊關稅戰並非有效解決方法,因為減少了買中國貨,依然愛花錢的美國人只會轉向從其他國家滿足他們的購買慾。於是,跟中國打關稅戰,目的就只有以關稅作籌碼,企圖贏取的是中國停止透過美國外商直接投資而獲取美國技術。費爾德斯坦眼中的「細思」,就是特朗普政府有必要清晰地表明美國企圖贏取的是甚麼。

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未如理想,正正就是想頭太大導致談判失焦。隨著特朗普2.0的中美貿易談判正式展開,談判雙方要明白想頭太大的態度對達成第二階段經貿協議無益,細心思考兩國真正想贏而又不會令對手輸得不服的究竟是甚麼,這將會是達成協議的關鍵。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按此)

徐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