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剛結束,期內訪港的內地旅客再破疫後紀錄,各區旅遊景點人頭湧湧,令人驚嘆「無處不旅遊」原來是可以做到的。只不過這並非特區政府的功勞——大部分隱世「新」景點和路線,是由即日來回的「旅遊特種兵」發掘出來的,政府只是疲於奔命地應付而已。
旅客來港固然是好事,但箇中的象徵意義在於繼美團、淘寶攻港,全面主導或影響香港的某些範疇之後,現在連旅遊景點的主導權也逐漸落入內地旅客手中。港人和政府好像根本無從置喙,也無可奈何,但問題卻不斷在料想之外的地方發酵,令事態逐漸脫離香港的掌握。
任由問題外溢 毋須承擔代價
不過令人感到難以理解的是,在旅客數量遠超政府估計、硬件設施和承載力屢受考驗之際,特區政府卻認為今次「五一黃金周」的各項安排,已顯示本港有足夠接待能力,早前已向中央提出將「一簽多行」擴至大灣區其他城巿。特區政府只一味追求旅客數量增長,無視在這種新旅遊模式下所衍生的種種問題,令人擔心「邀功不成反壞事」。

特區政府只一味追求旅客數量增長,無視在這種新旅遊模式下所衍生的種種問題,令人擔心邀功不成反壞事。(Shutterstock)
事實上,擴大一簽多行本來就是香港無法解決自身問題,依靠中央和內地為它解窘,把自身問題外溢至內地的一個重要反映。如果我們想深一層,其實就連北上養老、北上消費,也是同一道理。或許美其名是大灣區融合,但實際上是把香港的問題外溢到大灣區和內地,便以為是完成任務,甚至還像擴大一簽多行般向中央要求更多好處,任由問題外溢。即使可以帶動消費,深圳也沒有義務每逢周末應付數十萬港客。這很大程度是香港無法管控其物價及確保產品和服務質素所致。
同樣地,如非本港安老政策失效,老人家也不用到南沙等地養老。筆者得悉當地養老院地方寬敞、收費相宜,長者入住後也相當滿意,唯無可否認很大程度是本港政策失敗的結果,最後還需內地幫忙解決。
有必要把物價高企視作問題
綜觀今天香港種種近乎畸形的生活形態,例如假期必須北上消費或外遊,於淘寶、拼多多購物,以至內地旅客「窮遊」香港,其實都可歸因於一個字—貴。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美世(Mercer)去年公布《生活成本城市排名》,香港超越新加坡,再度被評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按消費類別劃分,香港住屋租金成本按年上漲8%,汽油上漲7.2%,雞蛋升幅亦達13.7%。
儘管上述報告主要針對國際員工的生活成本,但香港的東西貴得沒有道理,恐怕已是全球公認的事實。如非便利店一瓶樽裝水盛惠12元、打火機16元,酒店價格幾乎無法負擔,嚇怕了內地旅客的話,也不會有「旅遊特種兵」及「深度遊」旅客、打卡客窮遊香港。
同樣道理,港人假期「必須」北上或外遊,近年再加上在淘寶、拼多多購物,其中心思想是盡可能不在香港花錢,把錢留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才花。說穿了,無非是香港又貴又悶;北上或遊日,就是政府無法解決有關問題之下的廉價方案。政府對此當然也心照不宣,因為它早就被這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光環.逼得財赤纍纍。

本港經濟差但物價仍不斷上升,是一個荒誕現象。(Shutterstock)
筆者這裏不是要揶揄香港或當局,而是希望有關方面可以把全球最高生活成本認真視作一個問題。人們通常認為一個地方生活成本高,代表它經濟好、景氣好,但香港近年的經濟狀况,已證明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筆者多次在本欄指出,本港經濟差但物價仍不斷上升,是一個荒誕現象。外界仍可能以為香港「好好景」,惟實質上是個長年無法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好處全拿 問題外溢 拒絕轉型
當然,這結構性的問題牽涉到本港絕大部分社會與政經制度,不是區區筆者所能解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問題不是無法解決就是置之不理的情況下,當局的心態與做法,只會令問題不斷惡化。如上述擴大一簽多行的例子,特區政府傾向否認或不予考慮已經出現的問題(接待能力不足),不斷向中央索取好處或政策安排(擴大一簽多行),同時繼續容許問題外溢(港人北上消費和外遊),最後恐怕只會令香港更迫爆,業主加租,物價、酒店更貴,更多內地旅客窮遊,更多港人北上,反令問題惡化及增多,沒有窮盡。
固然本文的主要思路,已在呂大樂教授〈一味盼內地來港遊「開閘」 乃懶人所為〉(2025年2月7日《明報》)一文中,得到一定的闡釋。呂大樂指出,恢復並擴展深圳居民一簽多行來港旅遊的安排,一定會旺丁,但只會令香港旅遊經濟轉型更難、更遲出現。
不過筆者進一步指出,實際情況可能遠較呂教授所描述的嚴重,影響亦更為深遠—目前這種將中央的好處全拿,任由自身問題外溢,拒絕尋求轉型的傾向甚至模式,很可能是香港物價長期高企以至其他一系列問題的系統性解釋,在政府層面恐怕已是根深柢固,惟中央可能尚未清楚它也在助長這種傾向。若要避免情况進一步惡化,中央或須「釜底抽薪」,移除一些系統性的「因」,才可以洞悉事情的全貌,促成香港遲遲未實現的改革和轉型。

在問題不是無法解決就是置之不理的情况下,當局的心態與做法,只會令問題不斷惡化。(Shutterstock)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可以令很多好事變成壞事。無論是擴大一簽多行、「盛事之都」、「搶人才」或「內聯外通」,在目前當局的心態與做法下,最終只會掩蓋了真正的問題,麻痹了自己,永遠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