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加快市區重建的措施,其中包括推進市區重建局(市建局)的荃灣及深水埗規劃研究和善用新開發土地推動舊區重建項目。
筆者作為現任政府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及市建局規劃、拓展及文物保護委員會成員,參與土地規劃和舊區重建發展的討論,理解善用土地資源和有效的規劃政策措施,對推動香港持續發展及舊區更新,十分重要。對《施政報告》加快市區重建的措施,表示支持。
市區更新,需要龐大財政及充裕土地資源,以支持殘舊失修樓宇的重建、居民的調遷、地區基礎建設和社區設施的提升等工作;而推動發展密度甚高的舊區,這兩方面的資源更是缺一不可。筆者將以全港舊樓數目最多的油旺區為例,探討為舊區土地釋放發展潛力、創造發展容量、提升私人參與重建等方面,以加快舊區重建步伐的關鍵。
舊區重建舉步維艱
現時全港有逾萬幢樓齡超過50年的樓宇,並按年以500幢的速度增長;但每年重建舊樓數目只有約160幢,重建的速度明顯追不上樓宇老化。以油旺區過去十年的重建項目來說,絕大多數只屬單幢樓,大型重建項目只能追溯到20年前落成的朗豪坊。
筆者認為,油旺重建步伐慢、規模小,可歸納為兩大原因:
(一)舊區以網格作基本設計並將土地分割成細小地塊,因而在設計上造成局限,除成本效益低之外,亦難以提供不同設施滿足居民需要。要作具規模及效益的發展,便須重整地盤,甚或將道路面積納入規劃項目,對私人發展商來說,涉及的問題複雜、發展成本高、發展期長,比起單幢樓宇項目困難得多。
(二)區內發展密度高,拆卸重建後可作發展樓面面積的剩餘地積比率不足一成,財務回報低,難吸引私人發展商。巨無霸建築群如文華新村(八文樓)的剩餘地積比率更是負數,收購重建幾乎肯定帶來虧損,重建潛力和效益近乎零。
針對上述問題,要為舊區更新提速提效,就必須革新市區更新的模式和運作,充分釋放舊區土地的發展潛力,以創造更大發展容量,提高項目的可行性和效益;亦利用新開發的土地,為舊區更新提供額外支援,加快市區更新進程。
多方面為舊區更新創造資源
市建局在2022年完成《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油旺研究」),提出於舊區更新應用的新規劃工具,提升發展項目的效益和回報,吸引私人市場參與。這包括:
(一)整合街區:舊區道路的網格設計佔用大量地面空間,「油旺研究」範圍的道路便佔高達44% 的土地面積。研究建議藉重建機會,整合部分低效能、交通流量少的街道,納入發展範圍作重新規劃,並將相鄰的小街區合併成較大型的地盤,增加可供發展的土地總面積,作更高效能的規劃設計。
(二) 轉移地積比率:容許私人發展商把同區重建潛力低的小型及零散用地的樓面面積,以連繫地盤方式轉移至區內位置方便、適合作較高密度發展的用地,提升大型重建地盤的發展潛力。以「油旺研究」為例,將土地整合規劃並引用轉移地積比率後,剩餘可用作發展的地積比率,由原來的7% 提升至34%,新增的土地可作不同的用途,例如休憩用地和綠化空間。
(三) 增加規劃彈性:把主要商業走廊的地積比率提升至容許的最高限制,以及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讓建築物向高空發展;在規劃項目時加入辦公室、零售、娛樂等用途,並容許不同用途的樓面面積互換,以提高項目的重建潛力和財務回報。
市建局「油旺研究」提出上述新規劃工具,是鼓勵私人參與、加快舊區重建重要的第一步。由於整合街區涉及補地價,政府現仍仔細研究其機制;至於轉移地積比率,雖然城市規劃委員會於去年七月已制訂相關指引,然而,就地積比率轉移接收地盤及輸出地盤的配對,亦有相當的要求,例如二者須於同一分區計劃大綱圖內,不能跨區運作、須納入作單一宗規劃申請內,並在同一項目下一併推行;而輸出地盤的總樓面面積只可轉移一次。相關要求為規劃帶來一定的局限,至今未有發展商提出申請。
私人市場參與舊區重建,主要有兩個考慮因素:規劃意向的確定性和項目的盈利潛力。筆者認為有需要將「油旺研究」的一些重要規劃理念和發展藍圖方案,納入法定規劃圖則,讓市場掌握更新重建的規劃方案和意向,提升私人參與的信心和力度。
雖然上述新規劃工具暫未見成果,市建局已透過「一地多用」模式,將舊區內過時的社區設施土地、用作臨時用途以及未被充分利用的政府土地,納入作整體規劃,釋放土地資源作發展用途,地盡其用。
以新發展區土地支援舊區更新
由於基建設計負荷、規劃準則和法規等原因,舊區可擴充的發展容量始終有限,而發展密度亦不能無限地提高。因此,筆者認為,社會需要將舊區重建和新區的發展一併考量,並以宏觀的策略,研究如何利用新發展區的土地資源支援舊區,處理舊區重建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已就利用新開發土地推動大型重建項目展開研究,包括跨區地積比率轉移及建造更多「專用安置屋邨」,筆者認為政策措施方向正確,亦支持政府持續開發土地,推進北部都會區項目,為舊區重建提供額外豐富的土地資源;這亦與市建局已建立的規劃儲備和項目儲備的策略如出一轍,以配合市區更新的長遠需要並為應對外在環境轉變作準備。
在新區土地助舊區重建的政策下,若能讓私人發展商透過跨地區的地積比率轉移,將油旺發展密度高、甚至是巨無霸建築群已超出法規容許上限的負地積比率,轉移至相關發展商在新區的發展用地,便能發揮「跨地區補貼」的作用,為那些沒有重建潛力的項目提供出路,亦能長遠降低舊區的發展密度。
另一方面,在新開發土地建造更多專用安置屋邨,協助受舊區重建影響居民覓得重置或調遷的居所,除有助加快重建外,更可作為舊樓業主重置新單位的替代選項,減輕市建局在收購舊樓物業的沉重財務負擔。
不能依靠借貸維持市區更新
市建局面對樓市持續下行、招標收入減少的挑戰,早前已發債集資130億港元,應付今、明兩年的收購開支。上月底截標的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亦因投標者提出額外條款並與招標條款存在差異而不獲接納,影響市建局現金流。
從營運角度而言,市建局不能一直依靠融資推動重建;況且,如行政總監韋志成所言,單單重建「油旺研究」內3000多幢樓宇,涉及的收購開支已近一萬億元,即使市建局盡用250億元的融資額度,要處理這龐大問題,也只是杯水車薪。
舊區更新不能單靠市建局,相關的機制亦不能因循守舊。市區及樓宇雙老化,是社會每一位持分者都有責任處理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有創新思維及與時並進的政策,釋放舊區土地潛力和創造發展容量,並利用新土地資源,促進大型項目的推展及鼓勵私人參與,方能在為舊區更新翻開新篇章、令香港長遠發展為優質城市。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