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May 17 2025 17:37:4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沈旭暉:觀察香港與世界互動的二十部電影(上)

講述香港參與中國革命的電影有很多,我喜歡集中看香港如何從中與外國打交道,因為中國革命時,不同國家——特別是英國、美國及日本,都喜歡用香港作為中介……
除了和港英的關係,香港和鄰近國家也有頗多往來,這裏先說日本。香港和日本的聯繫除了是二戰之外,另一個大題目是保釣,也是《玻璃之城》的情節之一。雖然電影和歷史檔案的比較有明顯不同,但它確能講到當時一代年青人的情懷——為何反日保釣、日本經濟起飛、香港人在70年代的身份認同可以互相悖論地掛勾,我們都可以從這類電影感受到。
 
 
日本形象在香港電影中最神奇的,莫過於《烈火青春》。這戲的結局是出乎意料的,有日本赤軍出現,基本上殺了所有主角,就這樣終結了。我問過這部戲其中一位製作人陳冠中先生,為何會有這種結局呢?他說:很簡單,沒有預算,所以就這樣完了。不過這不能解釋為何電影會用赤軍——我們很難想像今天的港產片,會有 ISIS 恐怖分子來殺人作結。要明白日本赤軍與香港有何關連呢,我們得回顧香港於70年代的發展,也是日本經濟發達的時候,香港與日本的關係緊密,香港人走出國際的目的地不是內地,而是日本。我小時候很深刻的是香港電視會播出日本紅白歌唱大賽,當時香港的歌星認為「打爆機」不是到大陸唱歌,而是到日本參加紅白;日本赤軍形象滲進《烈火青春》,也就是大潮流的一環。
 

通過其他國家對比香港:《投奔怒海》

 
 
港產片當中,其中一套我覺得最有國際視野、而又與香港本土緊密掛勾的,就是許鞍華導演的《投奔怒海》,而許導演的同系列作品如《胡越的故事》等,也是佳作。《投奔怒海》有相當思考空間,它表面上是講南北越統一後的故事,用一個日本記者或「他者」的角度,去看越南的情況,到最後發現革命的真相,就有了悲劇結局。
 
這電影為何與香港本土有關連呢?當時南北越一邊是自由世界,一邊是共產世界,雙方對峙20多年後統一了,由共產的一方統一了自由世界的一方。電影上映時,香港前途問題剛浮現,香港人看這電影都有一種共鳴:兩個世界要統一了,對峙這麼久,會有什麼下場呢?這既是借古諷今,也是「借外諷今」,用越南的個案,去借代在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憂慮上,就有很好的對照效果,而且最成功的地方,是沒有直接講「香港」一句說話。
 
 
本文內容將於沈教授即將出版的新作《剎那芳華——國際政治夢工場V》中,有更深入的探討。
本文內容將於沈教授即將出版的新作《剎那芳華國際政治夢工場V》中,有更深入的探討。
 
 
 
講者簡介
 
沈旭暉,香港國際關係學者,畢業於牛津大學及耶魯大學,現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美關係、恐怖主義與全球化等,著有七十多份學術文章及出版評論。學術身份以外,亦為 Roundtable 研究網絡創會主席及中央政策組非全席顧問等。
 
 
 
 
(封面圖片:《十月圍城》劇照)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