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完結,老師和同學都回到校園。筆者趁此機會,祝各位老師教學順利,各位同學,學習愉快。
談到教學順利與學習愉快,筆者想起暑假期間在網上看到的一則標題為「中國教師赴英國進行『中國式教學』遭遇水土不服」的報道。事緣 BBC 進行一項名為「中國化的英國學校」的研究,邀請五位中國老師於英格蘭一所中學,以中國式教學法教授50位中三同學,一個月後,透過考試,對比以英式教學法學習的其他同學的考試成績。考試的結果是,50位接受中式教學法的同學,成績高於接受英式教學法的同學。
對於這場中英教學的「比較」,筆者最有興趣的是,除了老師和學生的感受外,為什麼在中式教學法下學習的同學成績會較好?為什麼中式教學法會「不服水土」?
老師教學不太順利
研究結束後,授課的五位中國老師,對英國同學的課堂學習表現的評語,並不正面。有老師批評英國學生沒有動力,認為是英國福利太好,令學生欠缺上進心;有老師認為英國學生沒有紀律,學習態度差;有老師認為學生不尊師重道。這顯示了老師的教學不太順利。
至於參與這研究項目的學生,反應也頗負面。有同學認為他們是學習機器,有同學認為老師要求太嚴格,沒有自由,更有同學認為老師的「期望太高,好像時刻都得做到最好似的,好像如果不想得第一,那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了,好像分數才是最重要的。」同學的反應,也顯示出他們雖然拿了高分,但學習並不愉快。
若以一般香港學校教育的實在目標——考取好成績、升讀大學——作為評定中式教學法的指標,中式教學法是可取的。那五位老師處理課堂的理念,是建基於紀律和學校文化的建構:同學必須穿着整齊校服,上課前先做練眼操、必升國旗、課堂不得飲食、違反課室規則要面壁思過,甚或見家長。紀律要求高,目的是要學生聚精匯神地學習。但中國式的教學法,對英國學生而言,是”tough”,因為這有別於他們日常的上課模式;更”tough”的是,為配合中國學生晚上自習的時間,這50名學生每天上課13小時。這造成他們與老師為難,中國教學法因而「水土不服」了。
在不愉快學習的情況下,面對這些紀律惡劣、懶惰、無禮,且胸無大志,又沒有學習動力的學生,五位老師如何提升他們的成績呢?據報道,老師採用的方法是多抄筆記,讓學生知道你對他有期望。這高期望的要求,雖然解決不了課堂的紀律問題,但卻能提升考試的成績,筆者相信背後的原因是學生還重視考試。
香港的水土又是如何?
報道稱中國教學法在英國「水土不服」,那中國的「水土」又是怎麼樣的「水土」呢?筆者多年往國內交流的經驗,中國的學生,大多守紀律,老師於課堂不用花時間處理秩序的問題,這是因為學生從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覺間建立守紀律的態度。
中國的「水土」,讓筆者聯想到香港的「水土」。目下香港的學生,經政治的洗禮後,正步向「以武抗暴」的思維。若情況惡化,從大學推向中小學,相信香港教師所面臨的,和那五位老師所遭受到的不遑多讓。
新學年,新開始,讓我們「退耕還林」,保護教育的「水土」,好讓老師們教學順利,同學們學習愉快。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