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曾蔭權馬上成立經濟機遇委員會(the Task Force on Economic Challenges),於極短時間內收集了多位專家的意見,只消大約半年便推出了「六大產業」,而我編寫此書的調查則用了差不多兩年,可見委員會的效率相當高。
值得留意的是,「六大產業」的名稱更正了兩次,第一次更名成「六大優勢產業」,第二次更名成「六項產業」沿用至今,這名稱與其英文“the Six Industries”較為相符,沒有再強調產業的規模。那麼這六項產業的規模究竟屬大屬小?我們先看看2013年的資料,檢測和認證服務,以及環保產業都只佔 GDP 比重0.3%,能算大嗎?再看創新科技產業,亦只佔0.7%,當然稱不上大。
檢測及認證產業則更難搞,它的 GDP 佔比一直是0.3%,如要突破這個數字,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話,必需依賴中國政府,要求開放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the 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e),讓港資測檢驗證企業能於這體制內佔一席位。換句話說,這絕對是一項以政策驅動的發展,香港沒有任何企業或至商會層面的能力去爭取開放市場,必需靠港府爭取。但亦需注意,於國內這行業必然存在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它們亦會向北京反映,不希望中央政府開放渠道予港資公司參一把腳。
環保產業亦只佔 GDP 0.3%。眾所周知,香港的回收率也高,不論是鋁鑵、廢鐵、玻璃,種種可循環再造物的回收率都是很高的。但回收率高絕不等於香港能夠發展回收業,因為只要跨過羅湖邊界,無論土地還是薪資都比香港要低很多,一直的做法是,在香港回收不同廢棄物,再運至內地由那邊的工人再生產。依我看來,即使港府願意免費拿出地皮供環保產業興建工廠,亦難挽回劣勢,所以若說要在香港發展以生產為主軸的環保業,可謂相當困難。
香港深圳只有一河之隔,一跨過羅湖邊界,無論土地還是薪資都比香港要低很多。 (亞新社)
教育、醫療政策未能持續實行
教育產業,留意這並不包括公營的教育機構,因為我們要從產業的角度看待教育業,而私營的教育產業佔 GPD 比重相當穩定,一直處於1%左右。事實上,這方面的數據有含糊的地方,我舉個例子,大學的自資課程,它是屬於公營還是私營呢?於我翻查過的文獻當中亦未見清楚界定。再舉多個例子,恒生管理學院是自資但非牟利的機構,究竟政府視它為公營機構還是私營辦學團體呢?這相當值得深入研究,因為自資課程的總規模十分龐大,對於教育產業的 GDP 佔比有着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是創新科技產業,雖然其 GDP 佔比一直徘徊在0.7%,但這些年內數屆政府都大力發展有關產業,除了香港科學園外,亦成立了很多基金,透過撥款支援大大小小企業作研發工作,更開設不同機構,專門從事研究及開發。說到這裏,不得不提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ASTRI),這是2000年成立的旗艦級機構,每年由政府資助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