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May 17 2025 17:37:3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現代教育的出路——「人間佛教」

在太虛大師那裏,人間佛教也就是「人間淨土」的意思,建設人間佛教,也就是建立人間淨土,就是實現人間的佛教化,使人間社會變成佛教化的淨土佛國。
香港教育問題紛繁亂雜,從學前教育乃至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似是千瘡百孔,社會上批評之聲,無日無之。我們的教育彷彿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坊間評論,於個別環節而言,當然有不少擲地有聲之作;卻難窺全豹,找不到問題的核心。早陣子,參與了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幾場講座,箇中人間佛教的理念,似可為現代教育的出路提供正面的探討。
 
「人間佛教」,從字面上看就是「人間」和「佛教」的聚合。佛教從來均兼有「人間性」及「佛教性」;所以人間佛教可說是佛陀時代既有的根本思想。但它做為一種觀念或概念出現並形成特有的理論體系還是20世紀初的事。最早提出人間佛教理念的是太虛大師。何謂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人為本的適應現代社會、提升現代社會的佛教理念。簡言之,人間佛教就是積極進入社會、重視現實人生、創建人間淨土、人成即佛成的佛教。人間佛教的提倡並非偶然,它的產生與興起有它特定的宗教、社會及歷史因素。本文先分析其出現之背景並論述其流行當代社會的原因;下文再探討「人間佛教」如何為現代教育的困境提供可行的出路。
 

廢廟興學

 
人間佛教在20世紀出現與清末民初的「廢廟興學」有着密切關係。晚清自鴉片戰爭後,外侮日深。有識之士自覺的探索改革。洋務運動是其典型代表。惟甲午一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國人深感「船堅炮利」的局限性;「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並不足以救國,遂有認為中國衰弱之原因在於教育不濟,學術落後,因此救亡圖強應以改良教育入手。但辦教育,非投放大量資源不可。晚清地方力弱,無力建設,辦教育,談何容易!於是引發起民間奪寺產學的風潮。時寺院僧眾甚多,寺院經濟非常可觀。於是,各地興學,多有主張化無用為有用,改寺院為學舍,沒收寺財為辦學經費。「物先腐然後蟲生」,「廢廟興學」可說暴露了佛教自身的問題。
 
「佛教在今日,其衰落斯極矣!」太虛早在1914年已對當時佛教某些腐敗行徑給社會的危害作出大力鞭撻,並總結了其衰落的原因歸結為外部的專制高壓和儒家文化統制、內部的戒律鬆弛和義理治喪,還有更為根本的信仰薄弱,得出了古代僧伽體制中的某些制度已難以適應近代社會的結論。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後,發展到明清時代,特別是近代,自身所存在的諸多弊端,如背離時代的厭世性格、日益鬼神化、僧尼素質普遍低劣等,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傳統中國佛教從整體上無法適應崇尚科學理性和現實人生的時代要求,並開始受到知識階層的普遍批判和社會政府的實踐打擊。為了改革佛教內部自身存在的種種弊病和迎接新時期提出的時代挑戰,太虛大師等人首倡人間佛教運動,在教理、教制、教產等方面革新傳統佛教的弊病,在慈善、救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推動傳統佛教的現代轉型。

 

人間佛教能適應社會潮流

 
一種改革如能為當代接受,必有其內部的因由。人間佛教能為時人所接受,正正因能切合當時的社會思潮。20世紀初,中國社會正經歷着西方文明的挑戰和社會改革的大變動,太虛大師不僅積極投身於轟轟烈烈的社會改革運動,而且從佛教的立場出發,佛教需進行一場革命。他明確出,佛教若不改革,將難逃會被時代淘汰。太虛總結中國佛教的2000多年的歷史,認為佛教在其中發生了許多的演變,原因在於社會發生變革,佛教的發展必須與社會同步進行。因此佛教革命便是太虛大師為佛教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努力。
 
太虛大師明確提出了建立以科學為基礎的「科學佛學」、以「實證佛陀所證明的萬有真相」為目的的「實證佛學」,和建立不分人種、民族,全人類所需求的「世界佛學」。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超越傳統佛教理論,正是這種與時俱進的時代觀念,將思想的着眼點落在社會、時代的精神上,因此人間佛教的思想才得到當世的認同,以至流行於中國佛教界。
 

人間佛教能契合人生

 
此外,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價值理念與人心契合,自能得到廣泛認同。在傳統的佛教理論中,人生最重要的任務是要修行成佛,這樣才能跳出六道輪回的苦難,解決困惑人類的生死問題。而太虛大師則認為佛教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如何能夠成佛的問題。因為「佛」的本來意義就是指對人生、人世的最大的覺悟者。而且,「佛原是人類中的一人,不是另外什麼的怪異,不過是我們最完全的模範——人天師而已」。所謂的成佛,指的是成為一個對人生、人世覺悟的人。因此,佛教就是覺悟人生,就是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真意義以及得到不虛生而為人的最高價值。當然,把人生的價值放在首位並不是每位佛教徒均認同,但若把這個討論置於整個社會中,卻又是平實而切近現實人生。
 
在太虛大師有關思想的基礎上,印順法師亦對人間佛教進行全面闡述。印順法師認為,人間佛教必須以人為本。他指出,佛教是宗教,如不能重視人間,迷信鬼神,則會成為「鬼教」或「神教」。「真的佛教,是人間的,唯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在無邊的佛法中,人間佛教是最根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徹底而又最適應現代機宜的。」在《佛在人間》說到:「我們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與太虛大師相比,他的觀點表現出更為強烈的人本立場,更能與人心契合。

 

關注世間的普世情懷

 
在太虛大師那裏,人間佛教也就是「人間淨土」的意思,建設人間佛教,也就是建立人間淨土,就是實現人間的佛教化,使人間社會變成佛教化的淨土佛國。而要建設人間佛教或建立人間淨土,就必須提倡人生佛教,將佛教落實到人生、落實到具體的人的佛教化,落實到人間社會。只有使人間社會的每個人生都圓滿了,才能真正建立人間淨土。從西方極樂淨土轉到人間淨土,從天上回到人間,從注重出世改變為積極入世,立足現實生活和社會,服務現實人類,改善社會人生,實現社會進步,人間佛教的這些思想和主張,一方面堅持了佛教本有的宗教情懷,另一方面與時並重,契合人心,難怪自產生後即流行於中國社會。
 
(封面圖片:Pixabay)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