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推薦一本書: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London: Bloomsbury,2017),作者是兩位倫敦經濟學院的教授,分別是經濟學家及心理學家。中文版譯作《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
首先,讓我猜測你的年紀。文章標題是百歲人生,什麼人會被這個題目吸引?
估計不是百歲或接近百歲的人士,因為他們未必還會有興趣在網上讀文章。
估計也不是年青小伙子(20、30歲),因為他們很可能覺得百歲太遙遠。
會否是30至50歲事業正在高峰的人士?有可能,但機會也不大,因為他們可能以為這篇文章是討論接近百歲的人如何生活,暫時無瑕兼顧。
剩下最大可能的,應是50至70的人士。猜中的機會應很大。
假如你真的是50至70歲,這本書毋容置疑會給你很多的啟發,甚至會改變你未來的生活方式。
只不過,這本書的特點,是不單適合50至70歲人士閱讀,而是對其他們年紀的讀者 (包括20到50歲)同樣會帶來極大的衝擊及啟示。你讀畢筆者這系列介紹文章,肯定會推薦本書給你較年青的朋友或親人。(筆者一個55歲的朋友,讀畢本書後馬上送了一本給他25歲的兒子)。
事實上,雖然本書對所有20至70歲的讀者都有重大啟示,年紀愈輕的讀者,震撼及收獲卻愈大。
筆者打算用五篇文章來介紹這本書。
- 解迷篇──解開關於百歲人生的一些迷思
- 審時篇──分析不同年紀所處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 度策篇──探索眾多策略的利與弊,包括財務策略
- 摸石篇──歸根究柢不同階段都要摸着石頭過河
- 收成篇──百歲人生能否種出善果
一些難以抹殺的事實
世界各地幾乎無例外地一般人的壽命皆有延長的趨勢。
隨着科技的發展,醫療衛生的改善,工作性質的演變,生活習慣的轉化,人類壽命比上一世紀有顯著的上升。過去200年,平均每10年便增加2歲以上。
今天,一個出生在經濟發達國家的孩子有至少50%的機會活到105歲,與之相比,如果這個孩子出生在一個世紀以前,他活到105歲的機會還不到1%。
如果你現在20歲,那麼你會有50%的概率活到100歲以上;如果你現在40歲,你有50%的概率活到95歲以上;如果你現在60歲,你有50%的概率活到90歲以上。
去年香港更成為全球最長壽的地區:
這些都是平均數字。至少有三個因素對個別人士有重要影響:財富、健康,以及在高齡時期的活動。
一般而言,收入較高或財富較多的人士,由於食用及醫療會相對較好,工作上體力長期操勞較少,很大機會比低收入人士壽命更長。
健康狀況與及有否長期病患肯定對壽命當然有重大影響。
此外,高齡時期的心態及活動亦是左右壽命長短及素質的關鍵條件。總的來說,假若在高齡階段(如退休後多年),仍然熱心參與一些自己充滿熱枕的事務,不但精神有所寄托,更會感受到人生意義,不知不覺中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總之,對大多數人來說,壽命是肯定一代比一代延長了,但究竟是禍是福還是未知之數。
是禍是福?
很多人會認為,壽命延長了應該是福吧,為什麼會是禍?
根據本書作者的分析,情況並非這麼簡單。
首先,幸福不是必然的,要將長壽化作幸福也得負出很大的努力,再配合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才有機會達致幸福。
所謂禍,是指挑戰。長壽為人生不同階段(不單是老年)帶來眾多的新挑戰,包括很多是世界各地第一次出現的挑戰(例如終生學習,事業迭換,延後退休等),不少是在人生較早階段便要面對的挑戰,任何選擇及結果都會為後來階段帶來重要的影響。
以下是作者列舉的一些挑戰:
1. 財力不足應付長壽需要
根據作者的分析,即使在經濟發達國家,假若把養老階段(意指退休到終年)的費用維持在最後月薪的50%,大多數的受薪階層人士將不夠財力應付長壽的需要,要不就是退休後繼續工作,或是降低生活水平。
2. 一生中出現多個重要過渡
在二十世紀,一般人的一生主要有三大階段:求學、工作、退休,其中經歷兩多重大過渡。時至今天,這個三段式人生已不再適用。在百歲人生的世代,每個人將經歷更多階段,因而有更多的過渡。每一過渡都牽涉不同的準備,多類的可能性,任何選擇都會對日後階段有重要的影響。
3.退休年齡後還需工作
由於要應付財務上的需要,絕大多數人都需要在退休後繼續工作,而且愈長愈好。只有大富大貴或高薪人士才可倖免。現在愈年輕的,例如預期超過百歲壽命的,工作至70、80歲幾可斷言,除非在年輕的時候維持較高比例的儲蓄。
4.科技及社會變遷衝擊所有行業
雖然預計更多人有財政上的考慮需要退休後繼續工作,但他們能否找到適合的工作卻是一個疑問。首先,科技日新月異,機械人及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日千里,很多今天存在的行業及工作,在未來會出現天翻地覆的轉變。新的工種不單只是新,而且會應用最新的科技。年紀長的人士,是否能適應這些變化及要求實是未知之數。
5. 終生學習談何容易
「做到老,學到老」本來已經是耳熟能詳的諺語。後來又有終身學習的說法,現在又出現了終生學習一詞。其實,意思都是差不多。只是有一個深層性的差別:終身學習可以說是一種人生態度;終生學習則是一種絕對需要。終身學習是可做可不做;終生學習則是非做不可。
6.非物質資產的投資
本書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大部分人士都可能沒有足夠的養老金去應付長壽的需要。但作者亦強調,即使有充裕的財政能力,也並不足夠,必須同時投放資源及精力,不斷創造非物質資產。其中包括三大類:
- 有創造收入能力的知識及技能;
- 活力資產──即健康及社交能力;
- 一種新型資產「轉型資產」(transformational assets),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意指百歲人生的人士,由於一生中增加了很多階段,每一次的過渡都牽涉不少的準備、選擇及平衡得失,在極多變數的環境下作出重要抉擇,這需要一種特別的心態及能耐,才能成功轉型。
7.化健康為無價寶
能否想像一個人百病纏身而又長命百歲?不是無可能,但絕不好過,簡直是煉獄。不單自己受苦,親人及照顧者同也會苦不堪言。要能夠享受百歲人生,先決條件就是身心健康,即體魄健康及心靈健康。這些無價寶不是輕易得來,需要從年輕的日子便養成所需的心態、習慣、紀律及生活方式。
8.人脈關係的經濟與精神價值
百歲人生,當然不可能孤獨渡過。在人生不同階段,都要建立超越家庭的不同人際關係,這些網絡不單有精神價值,更有經濟價值。精神價值是指友情、伴侶、互相關懷、照顧、分享等;經濟價值是指發掘就業機會,創業夥伴或資金的來源,甚至遇到經濟難關時的救命符。在百歲長征的最後20、30年,這些人脈關係更顯得難能可貴。
9.與僱主若即若離
百歲人生中一個差不多是必須的指定動作,就是在一般接受的退休年齡後繼續工作。可能性當然很多,有些人會創業、轉行、當顧問、教書等。本書的啟示:最好的退休工作(起碼最早的幾年),是繼續為原有僱主服務,設計及協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縮短工作時間,但繼續發揮你的專長,包括多年來累積的經驗及網絡,薪金當然會降低(即使接近半薪也值得考慮),讓你開始享受半退休生活,但維持一定的收入,又有空間讓你探索其他可能性。
10.對政府又愛又恨
想像一下:一個社會中大部分人有機會長壽百歲,政府會有什麼角色?退休年齡,退休保障,醫療衛生,長者照顧,持續教育,企業退休政策,公積金政策,長者貧窮問題,有關父母供養的稅務安排等等,都與政府政策有關。但是,各國政府正忙於應付各種不同的挑戰,鮮有餘力來思考及策劃關於百歲人生的議題。日本是個例外,可能是因為人口老化問題已逼在眉睫。《百歲人生》一書出版後不到一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便成立了一個高層次機構來探討有關政策,名稱就是“Council for the Design of 100-Year Life”,其中一項最早的建議,便是大幅度提高長者照顧者的待遇。本書的作者很現實,建議讀者一方面積極參與政策的討論及倡議,但同時不用寄以厚望,因為政策的醞釀曠日持久,爭議甚大,倒不如自力更新,自求多福。
11.如何善用天賜的長壽
生活在21世紀的人,相比於上一個世紀,壽命長了20、30年。算這是天賜的長壽吧!如何好好地運用這些額外的需月,是現代人的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然,人們可以不加理會,依然故我度過一生。但《百歲人生》一書帶出了一個重要信息:能夠活到百歲只是一個可能性,需要在人生不同階段做足準備才有機會實現,這額外的20、30年是周詳計劃及不斷探索的結果,得來毫不容易。既來之不易,便值得特別珍惜。「人為什麼要生存?」不單是哲學家才思考的問題;百歲人生有什麼意義?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回答。
接着四篇,將更深入探討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