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健康 白文信:我只是巧匠凡醫!

白文信:我只是巧匠凡醫!

白文信在晚清期間(1866-1889 )旅居中國,在台灣、廈門和香港等地行醫。他的研究結果在熱帶醫學的領域有多項重大突破,其中以蟲媒播病論(Vector-borne infections)最廣為人知。他在象皮病(Elephantiasis )病人的血液中發現絲蟲(Filaria),其後,他又對絲蟲進行詳細研究,發現絲蟲的夜間周期習性,以及絲蟲在蚊子身體中完成整個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過程。

袁國勇 作者: 袁國勇
2015-03-28
杏林英傑

白文信:我只是巧匠凡醫!

白文信:我只是巧匠凡醫!

白文信:我只是巧匠凡醫!
0
SHARES
1.3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本文另兩位作者:
杜啟泓,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傳染病及微生物科醫生,專研流感病毒。  
龍振邦,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傳染病及微生物科醫生,專研小兒科傳染病。愛憶舊懷古,以史為鑑。
 
相比起富庶的江南和繁盛的京畿,南方蠻夷荒蕪之地惡名昭彰,在清末之時堪稱「白人墓穴」;白文信卻憑着滿腔熱誠,隻身犯險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行醫。
 
鼓浪嶼是位於福建廈門的一個小島,風光明媚,景致宜人,西式建築林立,在遠東的一隅洋溢着一片歐陸風情。當時的鼓浪嶼不只是漳州的貿易港口,且是公共租界區,外國勢力均於此地興建領事館,更有大量傳教士在此處辦學堂、建醫院。
 
初試啼聲,巧匠仁心治百病;蚊媒播毒,智破玄機傳萬世
 
白文信抵達鼓浪嶼之時,當地約有150名歐洲人居住,而他則在大清皇家海關(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任職醫官;閒時,他會到中華浸信傳道會醫院(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s Hospital and Dispensary for the Chinese)為華人治病。雖然白文信依然在毫無正規指導的情況下行醫,但期間得到弟弟戴文信(David Manson)及其他教會醫生儕輩的支持和鼓勵,無驚無險地度過兩年。
 
鼓浪嶼和廈門市的生活環境可謂天壤之別。在大清政府管治下的廈門市,衞生相當惡劣,小街窄巷,迂迴曲折,人畜排泄物隨處可見;街道也沒有人清理,只是任由野犬豕畜隨意吃掉街上的垃圾和廢物。廈門的氣候既濕且熱,對於久居歐洲的白人來說,此地可謂「人間地獄」;一般華人的生活更是窮困不堪,只靠小量米糧番薯、醃菜鹹魚充飢,營養不良相當普遍。
 
在如此衞生情況下,瘧疾、傷寒(Typhoid)、登革熱(Deugue)、痲瘋病(Leprosy)等傳染病到處肆虐。白文信曾經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每450名華人便有一人患上痲瘋病。1877 年,廈門發生一場瘟疫(霍亂),全廈門有約九成多人染病(約80,000人),死亡率更達百分之二;戴文信更不幸於1878 年與世長辭。
 
廈門的傳統中醫均在大街小巷之上為病人看病斷症,毫無私隱可言。(圖片由潘維廉博士提供,原址為:www.amoymagic.com)
 
然而,廈門的醫療設備比起打狗(今台灣高雄市)先進齊全得多,加上多年行醫累積的經驗,白文信能做出非常精闢的診斷。如他筆記中記載: 「蓋有非發熱者,雖久病而無因可尋,其胸中必有異物,尤以聲嘶者為甚,勿以徵狀小而棄之,剖其胸,其營脈中必有巨瘤。」
 

破除迷信認識西醫

 
象皮病(Elephantiasis)在廈門也相當普遍。患者因淋巴管閉塞而引致身體腫脹,皮膚乾涸,表皮缺乏營養,皮膚不斷增生變厚,呈象皮狀;患處多數位於下身,患者雙腿粗如象足,陰囊陰莖大如象首,外觀極之不雅,人皆懼之。其時民智未開,一般人均以為患象皮病者遭陰魂附體,每每避之則吉,故患者多失業而呆坐家中,從而加重家人的經濟負擔。
 
白文信有一名19歲病人飽受象皮病折磨,欲吞砒霜自盡,卻因砒霜的份量實在太多,吞下不久即告反胃,隨即全數吐出,僥倖不死,白文信建議他以外科手術割除象皮瘤。雖在一眾廈門市民強烈的反對聲之下,青年卻爽快同意手術;最後手術順利完成,不但令他重獲新生,此事更為白文信在華人社會中贏得美譽,使故步自封的華人進一步接受西方醫學。
 
白文信在廈門行醫期間,為多名象皮病病人切除臃腫的象皮組織,他於1877 年總共為61人施行手術,切除的象皮組織總數高達一噸之多,當中只有兩人因手術而死。當時外科手術仍未如今天般成熟,醫生只以哥羅芳為病人麻醉,亦無任何輸血設備,更無抗生素協助,但以當時的水平來說,白文信的外科技術可謂相當高明。
 
除象皮病之外,白文信也為病人切除腎石、尿管石、膀胱石等,大大紓緩病者的痛楚;在當時的社會上,白文信可算是首屈一指的名醫,但謙虛的他經常戲言: 「吾乃巧匠凡醫!」肝臟膿腫(Liver abscess)在古代缺乏超音波、電腦掃描和抗生素的情況下,無甚療法,多數病人皆不治而歿。白文信的筆記中記載: 「蓋有發熱而腹痛者,無甚病因可尋,勿以其徵狀小而遺之,反覆細查,必有毒膿陷於肝中。」白文信設計了文信套管針(Manson’s Trocar),可供單手操控,插入腹腔內抽取肝中膿液。當時廈門有一名巧手鐵匠為白文信生產文信套管針,針頭設計巧妙,可以接駁導管,供各式外科手術之用。
 
白文信在房中一隅設置床鋪被蓆,再以蚊帳緊密圍之,以防蚊子逃脫。參與實驗之象皮病病人(包括他的花王)則睡於蚊帳之中。(圖片由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提供)
 

重返廈門深入研究

 
廈門的生活比起打狗更為多姿多彩。白文信喜愛冒險的性格、對事的執着、無比的耐性、求勝的心不但表現在工作之上,還在他的文娛興趣之中表露無遺,當時的白文信在廈門即有「打虎神槍手」的美譽。
 
愚昧迷信、謠言妒忌,大大阻礙了西方醫學在中國的發展——坊間盛傳西醫會以「生死粉」毒害華人,該毒除西醫外無人可解,如此則可令華人不斷回頭求診,永遠也逃不出其掌心之中;又有謠傳西醫會取活人心眼入藥,又會迷姦華人婦女。
 
為了打破謠言和迷信,白文信學習當地中醫的開放式診症,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均在大街小巷進行,毫無私隱可言,而病人也毫不介意。
 
白文信試圖觸摸華人這種心態,以事實的真相來打破迷信。他在手術室加裝玻璃窗,好讓街上途人能駐足觀看手術的每一個過程——從以哥羅芳麻醉,到剖腹取出小石腫瘤,縫合傷口,最後病人蘇醒,自己步出手術室……,整個過程均在眾目睽睽的環境下進行。白文信能屈能伸的處事態度,加上一顆仁心,使到西方醫學正式得到華人的信任。
 
除了治病紓困,白文信亦明白到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他在廈門大力推廣天花疫苗接種,使天花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下降;在他的教導下,其中一名學生後來成為漳州疫苗接種醫官,其他學生也紛紛在中國各地開設診所。
 
雖然白文信在醫學界有相當成就,也在華人社會贏得信任,但這些成就並未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浸信會傳道醫院一名狂熱的傳教士認為白文信重醫輕道,有違傳教的本質,故借此把他辭退;其後他在海員醫院(Seamen’s Hospital)繼續行醫,為歐洲海員治病。
 
1875 年,白文信度假回英,在倫敦迎娶伊莎貝拉(Henritta Isabella Thurburn)。雖然新婚讌喜,仍未忘醫學。白文信當時的手術造詣已經爐火純青,但他仍然未有做過眼科手術,故此他回到倫敦後,學習最新的眼科手術,又把這些技術帶回中國。有一次,白文信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館搜尋傳染病資料時,無意中讀到添路易(Timothy Lewis)一本關於絲蟲(Filaria)的著作。
 
書中提及添路易以顯微鏡檢查一名印度病人的血液和淋巴尿(Chylous urine)時,發現很多絲蟲。
 
此事令白文信想起在他一眾的象皮病人之中,多人均出現淋巴尿病徵,白文信遂與妻子,帶同當年最新出產的光學顯微鏡,於1876 年回到廈門,展開大量對絲蟲和象皮病的研究。
 
不久,白文信在象皮病病人的血液中,見到大量連衣絲蟲(Sheathed filaria);更有趣的是,這些連衣絲蟲在體溫的環境下異常活躍,在室溫的環境下,絲蟲則會脫去外衣。他嘗試以帶有絲蟲的人血餵食庫蚊,然後剖其腹,查其腸胃,實驗做上數百次之多,白文信結果成功解構絲蟲在蚊腹的成長過程。
 
1899 年,湯本國(Thoman Bauenft)實驗證明,帶有絲蟲的蚊子能把蟲傳回人的身上。白文信及一眾研究人員在象皮病患者的淋巴腺中找到成年絲蟲,在絲蟲的子宮中還發現不同生長階段的幼蟲;這項看似微不足道的發現,實際上是重大的突破,對日後傳染病學和公共衞生學的發展有着極為重大的影響。
 
實驗的詳情如下:白文信預設平房一所,在房中一隅設置床鋪被蓆,再以蚊帳緊密圍之,以防蚊子逃脫。
 
參與實驗的象皮病病人(包括他的花王)則睡於蚊帳之中。夜深時,開放蚊帳,再以小燈引蚊入帳約半小時,帳內即滿布飛蚊。
 
早上醒來,餓蚊皆充腹以血,白文信再以香煙迷之,盛於玻璃罐中,最後在顯微鏡下剖腹檢驗;期間,他共為670名病人檢查。據白文信統計,每10.8 名廈門人便有一人感染象皮病,發病率會隨年齡提高,年輕人為17.5人中一人感染,老年人便是每3人即有一人感染。白文信同時又發現絲蟲晝伏夜出的習性。
 
象皮病患者因淋巴管閉塞而引致左腿嚴重腫脹。(圖片由龍振邦醫生提供)
 

研究結果無私分享

 
研究成果最初在海關公文發表,後來刊於倫敦動物學期刊(Journal of Linnean Socitey of London, Zoology)。白文信在一場公開的醫學研討會上發表他的研究結果,一名學者評之曰: 「醫學會上觀奇文,方知世事如斯神。白君如非驚世才,定是醉鄉夢裏人。」不過,時間終於證明白文信的理論的真確性,而該理論更廣為醫學界推崇。
 
除象皮病外,白文信對瘧疾也有所研究。他又無私地把研究成果告知羅納德(Sir Ronald Ross),並鼓勵羅氏到印度深入研究瘧疾。在白文信指導期間,羅氏與其師的書信來往達百次之多。白文信80多次的回覆,為羅氏提供重要的研究資料、實驗方法、科學分析(還有溫言鼓勵)等。凡此種種,對羅氏解構瘧疾的生命周期有莫大的幫助。
 
羅氏後來致函白文信道: 「瘧蟲藏於按蚊中,得解此迷萬民鬆;自誇自擂非自詡,吾師應記第一功。」羅納德在1902 年獲得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獎後的羅氏卻反臉不認人,把所有功勞盡歸自己。白文信得悉此事嘆道: 「該做已做心無愧,我無加減也無功。」1880 年,一名廈門官員因面部出疹、久咳、痰中帶血,向白文信求診。由於官員的視力不大好,在診所吐痰時誤把血痰吐在地上,白文信小心翼翼把血痰拾起,在顯微鏡下細察,見到碩大蟲卵數顆。卵首均被蓋掩覆之。
 
白文信把帶卵血痰置於淡水缸中,經過兩星期時間在室溫培殖下,驚見全身長滿纖毛的小生物(Miracidium)在水中暢泳。其後白文信又在一名死去的熱帶咯血病病人的肺部找到肺吸蟲(Paragonimus westermani)。
 
白文信便懷疑蟲卵從水中的小生物走到肺部變成成年的肺吸蟲,中間必定有一個淡水宿主(Intermediate host);肺吸蟲蟲卵經宿主傳入人體,之後再走到肺部變成成蟲。白文信當時估計宿主為淡水甲殼類動物。
 
1916 年,日本醫官中川醫生(Koan Nakagawa)證實白文信的「淡水宿主論」。此理論其後更套用在其他疾病之中,例如血吸蟲的生長周期,也是經由淡水宿主傳染給人。
 

蟲媒播病論

 
白文信在晚清期間(1866-1889 )旅居中國,在台灣、廈門和香港等地行醫。他的研究結果在熱帶醫學的領域有多項重大突破,其中以蟲媒播病論(Vector-borne infections)最廣為人知。他在象皮病(Elephantiasis )病人的血液中發現絲蟲(Filaria),其後,他又對絲蟲進行詳細研究,發現絲蟲的夜間周期習性,以及絲蟲在蚊子身體中完成整個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過程。
 
白文信其他的發現還包括在熱帶咯血病(Endemic haemoptysis ) 患者的痰涎中找到肺吸蟲(Lung fluke)蟲卵;估計血吸蟲需要淡水甲殼類動物(Crustaceans)宿主來完成生命周期;這項發現背後的理論可應用在其他吸蟲類的研究之上。
 
白文信對傳染病和寄生蟲學的其他貢獻,還包括他發現多種引起象皮病的絲蟲品種(Mansonella ozzardi, Loa Loa, Mansonella perstans)、曼氏裂頭條蟲(Spirometra mansonoides)、曼氏血吸蟲(Schistosoma mansoni)、引起疊瓦癬(Tinea imbricata)的一種真菌(Trichophyton concentricum) ; 其發現大大推動了傳染病學、寄生蟲學、熱帶醫學和公共衞生學的發展。
 
(三之二.下周續)
 
原文刊於《信報》,文章與圖片獲作者授權發表。

 

更多精采文章

  • 孫中山的老師——熱帶醫學之父白文信孫中山的老師——熱帶醫學之父白文信
  • 根深柢固 Deep-rooted根深柢固 Deep-rooted
  • 發人深省的《蒼蠅王》寓言發人深省的《蒼蠅王》寓言
  • 熱帶醫學先驅白文信改變中國人命運熱帶醫學先驅白文信改變中國人命運
  • 李小龍之死轟動全港李小龍之死轟動全港

0

袁國勇

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外科、內科、傳染病及微生物科醫生。將實驗室之科學用於解決病人的問題。
View all posts

編輯精選

葛來儀認為拜登政府沒有將中國標籤為「敵人」,為改善對華關係敞開了大門。(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美智庫專家爆料:華府將鼓勵兩岸重啟對話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3-03
林行止指出,本地金融機構明顯很難在中、美之間作出選擇;香港註冊的銀行,已陷入進退失據的兩難困局,而當中以滙豐銀行的處境最艱難。(灼見名家製圖)
名家觀點

林行止:反制美國力度升級!一拍兩散共踐雙贏?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3-03
夏寶龍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權要掌握在愛國者手中。這是中國共產黨提出一國兩制方針的初心。(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政治

深圳座談會討論改革香港選舉 夏寶龍重申「愛國者治港」原則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3-02
林行止評論新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認為基本上並無凱恩斯鼓吹功能理財(Functional Finance)的痕跡。(灼見名家製圖)
名家觀點

林行止:百無一用驚懼槍桿 積極平衡設法開源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3-02
兩位哈佛學者就美國對華政策撰文,直言不應感情用事。(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艾利森、胡祖六:對華政策應以利益為重 勿感情用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3-01

影片

  • 曾鈺成:《國安法》增門檻 黎智英案改變保釋規則 符合《基本法》與否法院無權覆核《主席開咪》
  • 黃錦輝教授:與疫情共存成新常態 人工智能新技術如何改善生活《灼見財經》
  • 白先勇主講:文壇大師與崑曲相遇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
  • 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
  • 鄭赤琰教授:緬甸軍事政變提防美國顏色革命? 中國、新加坡擔當關鍵角色《灼見政治》
  • 黃錦輝教授:預算案百億推動創科成及時雨 河套區發展太慢將被深圳拋離《灼見財經》
  • 曾鈺成:罵共產黨?一般市民可以 治港者不能!《主席開咪》
  • 馮檢基:疫苗究竟打哪一款?選擇副作用低的!
  • 曾鈺成:完善選舉制度由中央主導 等於五步曲變一步曲?《主席開咪》
  • 曆法專家蔡興華論十二生肖運程 羊:歲破留神 猴:喜事臨門 雞:將有大任《辛丑牛年運程》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一位香港人的中國觀察一位香港人的中國觀察 羅海雷
  •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 褚簡寧
  • 通淋巴真是排毒嗎? 揭開淋巴結增大的真相通淋巴真是排毒嗎? 揭開淋巴結增大的真相 顧小培
  • 英國為何不讓羅興亞人有居英權?英國為何不讓羅興亞人有居英權? 施永青
  • 茶道前世之喫茶去茶道前世之喫茶去 文相濡
  • 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息火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息火 丁望
  •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揭幕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揭幕 本社編輯部
  • 第一名第一名 常霖法師
  • K11快速應變  要俾個LikeK11快速應變 要俾個Like 胡孟青
  • 林行止:百無一用驚懼槍桿  積極平衡設法開源林行止:百無一用驚懼槍桿 積極平衡設法開源 本社編輯部
  • 從小販中心看文化傳承從小販中心看文化傳承 黃智華
  • 中美得人驚的變化中美得人驚的變化 張建雄
  • 中國軟實力在通俗文化中國軟實力在通俗文化 張建雄
  • 馬雲「落馬」 網紅落井下石馬雲「落馬」 網紅落井下石 黃錦輝
  • 「大嶼」與「飛地」同行「大嶼」與「飛地」同行 張量童

推薦作家

  • 陳文鴻
  • 王耀宗
  • 湯文亮
  • 譚寶碩
  • 鄭明仁
  • 黃氏
  • 白先勇
  • 呂大樂
  • 盧兆興
  • 彭泓基
  • 楊興安
  • 羅海雷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