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老化對兩岸三地經濟造成壓力。壽命延長固然是好事,但生育率低迷卻削弱了經濟動力。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高昂的樓價和教育成本,以及傳統觀念等都是造成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政府需正視此問題,並制定有效政策應對。

莊太量教授認為,隨着社會加快步入老齡及生育率下降,勞動人口將逐步萎縮,延遲退休年齡可以讓大家多工作幾年,本身有客觀需要。

我們若把GDP與人口作一比較,容易見到兩者關係密切,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之前。兩者互動的模式大致如下:生產力若有進步,食物產量增加,可使社會支持到多些人不用生產,只是讀書搞文化,那個時期的文化會十分燦爛。

香港人對於本港居住人口減少、資金外流、經濟活動減少,有沒有危機感?我們應該大聲疾呼尋找對策?還是麻木了?

勞動人口的緩慢下降,影響甚微,它的作用遠不及人力資源質量大幅進步所帶來的效果。擔心所謂「人口紅利」的消失,實乃錯讀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

疫情之前,本地以及內地的生育率已在不斷下降。在動態清零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的情況下,作者相信本地以及內地的生育率只會繼續下跌。

要解決生育率下降,必須對個人主義的某些主張進行一定的壓抑,並把種族的延續視為每個人都要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