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周三)下午,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馬英九一行。習近平指出,兩岸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馬英九則數度強調兩岸曾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的共識。
我們可以說寫作以真實為信仰,如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說的「真實是文學的責任」樣,在作家與寫作的信仰和責任中,真實是經驗的魂靈,而真實性則是真實之魂靈。
讀書,讀什麼書?讀經典還是讀時尚,讀硬的還是讀軟的,讀雅的還是讀俗的,專家各有說法。除此之外,還牽涉到不同的學科。我的建議是,讀文學書。為什麼?因為沒用。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為慶祝60周年,2023年起陸續舉辦多場學術研討會、論壇、詩聯創作比賽,2024開年即與香港中央圖書館合作舉辦「花雨弦歌」系列講座,歡迎讀者前往聆聽。
兩個多月猛烈的炮火,在加沙這個人口密集但又生活困難的地方,不少知識分子,包括專業人士、教師、文化工作者和記者,冒着炮火,或堅守家園,或犠牲生命之餘,只能看着像大學和其他社會組織,在炮火中消失。
1927年,錢玄同過40歲生日時,胡適、劉半農等人想起錢玄同當年的激憤之語,真的寫就訃告、挽聯、挽詩以及悼念文章,並發出預告,計劃在《語絲》出一期「錢玄同先生成仁專號」。
中醫的許多論爭,都源自定義分歧。只有弄清定義,了解核心,分清必須條件和充分條件,我們才有坐標準則,就能夠弄清那些反對中醫言論之問題所在,也能夠鑒別某種支持中醫思路中所蘊含的方向性錯誤。
在中西文化激盪的五四時代,魯迅致力批評中醫,其背後隱藏著揮之不去的「西學鏡像」。但這面鏡子能否折射出中華醫學的本質?從魯迅視爲臨床寶典的《驗方新編》入手,不難發現他對傳統中醫並不了解,認知近乎淺薄。
也許,來的不是時候,秋天已過,沒有紅葉可觀;春天未至,沒有櫻花可賞。然而,若適時而來,人如潮湧,囂呼嘈雜,哪能享受到山中靜謐之趣?人生就是這樣,路上總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日本東北大學校長大野英男教授對談,探討日本高等教育機構進一步走向國際化的發展路向,以及如何應對出生率下降及研究經費減少等挑戰。
文化底蘊之建立絕非一朝一夕,需要正確的態度,亦需要時間的浸淫,但前提必須要先了解自身的境況,認清「花果飄零」的慘淡現實,有此自知之明,才能夠補己不足,踏步向前。
紹興的老街很有味道。我很喜歡一個人獨自走在這些街道上,細看歲月的痕跡,靜聽歷史的低喃。在這些古老的街道大門前,時而坐着幾個老人,平靜地享受着黃昏時光,從他們的臉上能看到歲月的滄桑,也有江山靜好的從容。
2019年是「五四運動」發生100周年,國史教育中心投票推選出魯迅為年度歷史人物。2021年7月9日起一連三天,由學生聯同專業演員共同演出《何者魯迅》舞台劇,紀念魯迅先生及這個意義非凡的愛國運動。
《作文教學論集》,收錄了冰心一篇題為〈寫作經驗瑣談〉的文章。文章記述了冰心一次應邀出席一個語文學習講座,就自己的寫作經驗,回答參加講座的老師提出關於寫作的十個問題。
我們的話題自然聊到沈從文,因為誰都知道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而且沈先生一直也只承認汪曾祺是他的弟子。汪曾祺相當敬佩沈先生,他說不僅沈從文本人,「師母和孩子們也都是情操、境界很高的人」。
回歸後,香港雖然不能說一點也沒有變;但基本上仍是近西方的制度多於近大陸的制度,把香港的一制說成只剩下0.5制,就有點危言聳聽。個人認為,香港即使沒有原有的一制,亦起碼有原有的0.85制。
國史教育中心繼去年後再度舉辦「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以五四運動為主題,魯迅獲選為2019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魯迅不論在中、小學得票均取得絕對優勢,獲得逾12000票。
魯迅很早接觸孔孟,但他自言孔孟對他的影響很小,彷彿是主張「反抗大傳統,靠攏小傳統」。魯迅反對的是官方意識形態之下的大傳統,轉而尋找一個相對的小傳統,並繼承這個傳統,這從他自小所受的教育已見端倪。
「名家系列講座」第一講,請來丁新豹教授(前排左三)、范永聰博士(前排左二),以及四位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林俊朗、周正賢,李謙諾及梁文輝,分別撮述五四歷史人物。前排右一為陳學然博士、右四為作者。
只有當一個作家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當他的語言為豐富作品做出貢獻的時候,我們才認為他已經超越了一個小說家或者說小說匠的階段,他可以說是一個文學家了。
孔聖堂中學成立初期,弘揚儒家思想及舉辦國學活動。1990年至2010年左右,孔聖堂中學的對外活動甚少。楊永漢博士在2012年上任校長,恢復儒學推廣。
新文化可以進入,舊有文化亦可保留,香港提供了既能抗衡又可互動的機遇,百川而來的文人學者不斷「進駐加入」,使香港的文化氣息愈漸濃厚,文化土壤愈見肥沃,有利培育新一代的本土文化人。
在中小學課本中選入魯迅的文章,歷來有爭論,包括選擇多少篇,選哪篇等等,一度還出現難教、難學的問題。在學生中流傳這樣一句話:「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這就牽涉到如何選文、如何教學的問題。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