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逹文完全不用紙條、筆記,洋洋灑灑道出70年的文化發展歷程。(藝發局圖片)

聽文化「教父」一席話

感謝藝發局「口述歷史及資料保存計劃」,徵得陳達文同意,以對答形式圍繞預設的20個問題,面對鏡頭逐一點評。我與陳先生相識多年,也有不少機會訪談請教。可是當開機錄影時,他道出的不少資料都是首次聽聞的。

魯迅可說是生於官宦之家、書香世代,圖為他的畫像。(網絡圖片)

魯迅的家學淵源

魯迅的國學根基深厚,除著力唐詩外,還讀《詩經》、《楚辭》、陶潛等詩。祖父算很開通,鼓勵孫輩看小說,魯迅愛讀《西遊記》、《聊齋誌異》、《儒林外史》等。

董橋曾經任職《明報》和《明報月刊》總編輯,經常接觸老闆查良鏞。(董橋書房剪影Facebook圖片)

查良鏞與董橋

今天,董先生說起查先生仍然滿懷敬意。他說:「我至今還忘不了在金庸身邊做事十多年的經歷,奇人奇思,世間罕見,我受用不盡。他畢竟是中國當代文化史上的奇葩,空前絕後。」

皇帝是最高領導人,朝服上有12個指定的章紋,象徵君主應具備的品德。(Shutterstock)

發揮龍袍十二章紋的意義

以德治國的思想已在舜帝時代萌生,並且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隨時穿在身上的圖案,對人對己發揮着啟示作用。希望大家再見到龍袍時,想起十二章紋及相關的意義,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自我要求!

這次琉森樂團訪港,演出前有幸與德皓明短談,得悉這次是他們疫後首次亞洲巡演。(香港藝術節圖片/ Fabrice Umiglia攝)

不一般的弦樂團

從曲目來看,這次演出可以說是樂團的一次重大突破,從純弦樂擴展至銅、木管樂,以及定音鼓,儼如一支中型雙管樂隊,仍然由德皓明坐着領奏。這種由樂團自主演奏模式類似美國奧菲斯(Orpheus)室內樂團。

書中的24篇散文,記錄了幾個不同的地方的人、事和景色。當中,書中以寫人最多,所佔的篇幅也是最多。(灼見名家製圖)

平淡而優美的時光

香港的景物變化很大,北角的春秧街、佐敦的柯士甸道,將來會如何變化,我們不知道,但至少,在文章中,可以窺見現在的面貌,為今日的香港留下清楚而寫實的文字記錄。這些呈現在我面前的文字畫面,富有真實感。

慶幸自己身處香港,有此機緣,能為在辛亥革命歷史長河中,盡己所能刨書、研究、撰寫一段被忽略的故事。

《黃花崗外》苦與樂

關於孫先生倫敦蒙難事件,有不同說法,我認為《劍橋中國晚清史》有其參考價值。辛亥革命精神是愛國護土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心中的一尊豐碑。回到母校與教授和同學分享撰寫論文、整理出書的苦與樂,感到十分快慰。

《大特寫》最早期的封面。

古舊電影雜誌成搶手貨

70年代是香港電影風起潮湧的年代,1975年唐書璇向電影圈的朋友說,她要出版一本專門性、獨立的嚴肅電影雜誌。她一呼百應,《大特寫》很快面世,第一期作者陣容有好幾位至今仍是香港電影評論的中流砥柱人物。

鄭慧是為鋼琴而生的藝術家。

性感與狂野 走近鋼琴家鄭慧

作為音樂藝術家,鄭慧溫潤而浪漫。談起4月2日的音樂會,談到大提琴,她用性感來形容這樂器,而與她連袂演出的旅法大提琴音樂家朱亦兵更是赫赫有名。適逢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選擇一套法國音樂曲目再適合不過。

查哈羅夫和富亞(Arrigo Foa)二人,與大提琴組主任佘甫磋夫(Igor Shevtzoff)組成鋼琴三重奏,教學之餘在上海演出。(作者提供圖片)

鋼琴奠基人香江前傳

1928年8月,查哈羅夫與夫人從新加坡、西貢巡演後抵港,29日在舊大會堂皇家劇院演出,9月3日再演一場。據傳媒報道,演出期間為了保持靜音,全院窗門關上。8月盛夏,在沒有空調的日子,「場內酷熱難耐」。

劉以鬯的南洋敘事是劉氏發展史上一段不容忽略的研究財富。(YouTube影片截圖)

朱崇科:劉以鬯的南洋敘事

香港現代主義者劉以鬯和南洋時期的劉以鬯也並非截然不同的身份並列。恰恰相反,前者恰恰是立足於後者之上,既有繼承,又有突破和超越,雖然前者的創新性和實驗性遠遠比不上劉以鬯回到香港時的巔峰水平。

舊大會堂皇家劇院有五百多座位,隨舊大會堂於1869年落成。(Wikimedia Commons)

音樂傳奇香江芳蹤

隨着戰雲密布,大師們的來訪不再。仍然來港演出的,主要是華人音樂家,包括在香港大學演奏的國樂大師衛仲樂,在半島酒店籌賑演出的男低音斯義桂、小提琴家馬思聰等。

第2頁,共124頁 1 2 3 124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