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蓁

周光蓁

音樂歷史學家、兼任樂評、音樂節目主持等。早年畢業於美國夏威夷大學,主修中國近現代音樂史。2003年以北京中央樂團發展史獲頒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遊走於學術研究及中英傳媒寫作,先後出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藝術及文化課程主任,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北京中國音樂學院等。亦擔任《南華早報》資深作家、書評編輯。現任《《亞洲週刊》音樂評論專欄作家、香港電台第四台樂評、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明儀合唱團名譽顧問等。著有《中央樂團史1956-1996》、《一位指揮家的誕生--閻惠昌傳》、《香港管弦樂團四十周年誌慶特刊》、《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樂發展歷程1930s-1950s》。
林樂培博士追思彌撒假天主教座堂舉行。(作者提供圖片)

不一般的告別

上周三晚,香港作曲及音樂界代表雲集中環半山天主教座堂,參加林樂培博士追思彌撒,向「香港新音樂之父」作最後致敬。

2月15日大會堂音樂廳獨奏會,上半場選來兩首蕭邦鉅作,展示得獎功架。(香港藝術節Facebook圖片)

記蕭邦大賽冠軍香港首演

本年度香港藝術節恢復現場實況演出,一個多月的藝術盛宴最為矚目的,肯定是2021年國際蕭邦鋼琴大賽冠軍劉曉禹,首次在大中華地區獻技。意義較20年前另一位蕭邦華人冠軍李雲迪亮相香港藝術節更甚。

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盛原的父親是上世紀40年代傳奇常州少年班的成員之一。(大館網站圖片)

微妙京港樂緣

現屆香港藝術節,下周一在大館的古董鋼琴示範獨奏會,由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盛原擔綱演出。盛教授的父親盛明亮也是老中央樂團小提琴成員,同時是馬、邵老師在常州的老同學。微妙京港樂緣,延續不息。

寧峰演出時發生小意外,仍無損他繼續獨奏餘下樂段,心理素質令人拍案叫絕。(香港管弦樂團Facebook圖片)

樂緣千里能相會

在海外4星期,突破式的樂聞一個接一個。林樂培、郭利民相繼離世,香港兩個樂團也有人事變動或物色總監。

2022年十大樂聞排名由香港電台負責。(港台圖片)

2022年香港十大樂聞

由海內外樂迷投票選舉的2022年度「香港電台第四台十大樂聞」已於上月揭曉,結果一如所料悲喜參半,反映香港走出3年疫情黎明前的黑暗與曙光。

顧嘉煇、林樂培相繼離世,令人惋惜。(Facebook圖片合成)

告別香港流行曲及新音樂之父

繼獲譽為「香港流行曲之父」的顧嘉煇以92歲高齡辭世,後,沒想到另一位殿堂級音樂大師亦駕鶴西去。被尊稱為「香港新音樂之父」的林樂培上周三安詳辭世,享壽96歲。

香港中樂團主演「中西交會」音樂會。(香港中樂團Facebook圖片)

「中西交會」在故宮

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今夏開館以來,一直想領教館內演講廳,得悉香港中樂團12月18日演出「故宮Showtime!」系列的「中西交會」音樂會,欣然出席。

百利唱片已成立60周年,為香港帶來許多優秀音樂。(shutterstock)

百利唱片甲子慶

老牌百利唱片公司跟大會堂一樣已達耳順之年,上周四(12月15日)音樂及文化界濟濟一堂,以「華韻百利」盛會暨展覽,以誌甲子之慶。百利唱片1962年成立,跟一件音樂大事應該有直接關係。

政府12月8日宣布,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委任譚盾為「文化推廣大使」。(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首位「文化推廣大使」

譚盾博士是少數為香港回歸而譜寫樂章的作曲家,他於上周四正式成為新一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他卻有着與香港數十載深厚的淵源,他自身對香港文化發展的也有美好的願景。

香港本周多個交響樂、合唱團攜手獻藝,為香港市民帶來音樂盛宴。(Shutterstock)

香江音樂停不了

新冠肺炎疫情下,本港音樂會活動豐富。歌劇、合唱團、交響樂團等活動陸續於香港各大劇院演出,香江多元的音樂文化令人沉醉。

場地有不少潛藏危機,也曾發生意外。(亞新社)

表演場地危機四伏

作者指出,早在Mirror演出上的舞台意外前,場地已經有不少潛藏危機,也曾發生意外。舞台以外,觀眾席也有意外黑點。

京劇一代宗師梅蘭芳。(網絡圖片合成)

梅蘭芳首訪香江百年祭

1922年10月,京劇一代宗師梅蘭芳率領130人戲班,從北京經大連、上海,10月15日抵達香港。那是梅老闆自1919年首訪日本以來,首次在境外演出。

《杜自持大樂隊》音樂會海報。(康文署圖片)

傳奇爵士大樂隊再現香江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杜自持大樂隊》音樂會,9月8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演出者全為居港華洋樂師,很可能是大會堂60年以來港產爵士大樂隊的首演,意義重大。

林樂培的專業創作始於留學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在那裏接觸大量現代音樂。(香港中樂團、香港作曲家聯會圖片)

向「90後」音樂前輩致敬

被譽為「香港新音樂之父」的林樂培縱橫音樂界超過70年,最近友人傳來一份1949年10月的中英樂團音樂會節目單,第二小提琴聲部8位成員之一,正是從澳門來港不久的林樂培。

江樺留學期間擔綱演出《蝴蝶夫人》,開創意大利歌劇史上首次華人擔綱演出。(灼見名家製圖)

歌劇天后甲子教學誌慶

江樺對香港文化藝術的貢獻從電影開始,50年代以《阿Q正傳》等電影享譽影壇。但為了對聲樂的追求,毅然放棄如日方中的電影事業,前往羅馬鑽研美聲唱法,留學期間更擔綱演出《蝴蝶夫人》。

筆者認識毛Sir,是從電影《三個受傷的警察》開始。(文灼峰攝)

香港戲劇之父的音符

新書的副題是「毛俊輝的戲劇人生」,集中他在戲劇方面的發展。在書展發布會上,他補充了書中敘事背後的一些資料。所提出的金石良言,何止為新書畫龍點睛?

樂團資源珍貴,委約一首作品需要考慮對本團以至香港音樂文化的意義。(香港管弦樂團Facebook圖片)

樂團委約新作品

香港旗艦樂團約請本地卓越作曲家譜曲,以其藝術優勢,為新作品提供演奏平台,合情合理。綜觀全世界,絕大部分樂團委約新作品的,如非國際頂級作曲家,就是當地作曲家。

音樂會以《八駿》開始,這首是陳永華有感於2008京奧,香港獲主辦馬術賽事而創作。(HKSAR25 Facebook圖片)

陳永華交響作品專場

上周末的《大地的韻律──陳永華與香港中樂團》是作曲家全場親自指揮的作品,其中亦包括全新創作的交響曲,給觀眾帶來了一場難得的音樂盛宴。

音樂會的主題是《羅馬假期》。(香港管弦樂團圖片)

樂季閉幕音樂會「倖存記」

7月1日正日晚上原定在紅磡體育館的大型演出,結果受颱風「暹芭」突襲,遺憾被迫取消。翌日下午風勢減退,同樣慶回歸的香港管弦樂團樂季壓軸演出如期晚上舉行。

6月21日,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舉行了「敦煌與故宮對話:飛越文化二千年」音樂會暨文化講座。(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圖片)

敦煌、故宮在香港

由甘聖希創作的首樂章《敦煌》,以一段琵琶獨奏引子輕輕奏起,頓時把氛圍帶進敦煌最著名《伎樂圖》的琵琶飛天,音樂組合隨着各石窟圖片而變化,效果立體。

5部施坦威、10手聯彈,蔚為奇觀。(作者提供圖片)

鋼琴承傳誌慶

為大會堂甲子大慶世界首演的〈花甲巡禮〉,5部施坦威、10手聯彈,蔚為奇觀。加上早年首演的〈開枱啦!〉,螢幕中郭教授等人在麻將桌上與現場鋼琴演奏互動,效果立體,為疫後帶來笑聲、掌聲。

以香港土產盧文氏樹蛙為名的「羅曼四重奏」,是疫情後第一隊重返舞台演出的弦樂四重奏。(羅曼四重奏Facebook圖片)

疫後四重奏首度奏樂

音樂會作為康文署「大會堂樂萃」系列,選演曲目頗有特色。4人台上演奏樣式也很特別。除了大提琴葉俊禧外,其餘3人全程站立演出。據第一小提琴張文蕊告知,站立演出有利於互相溝通。

盧景文將原來3個多小時的歌劇,精簡為一個半小時,保留了《凱撒大帝》所有主要情節和唱段,圖為劇中一幕,凱撒(右)與政敵龐培對峙。(康文署YouTube視頻截圖)

在土瓜灣的「凱撒大帝」

已屆85歲高齡的盧景文專門為同學們度身訂做,將原來3個多小時的歌劇,精簡為一個半小時,保留所有主要情節和唱段。這個編制也符合巴洛克時期的風格。

上月,香港中樂團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就在線上進行。(香港中樂團Facebook圖片)

疫情下國際中樂論壇

內地最活躍的指揮之一張國勇,強調中樂指揮一定要懂得中國文化歷史,民族樂團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交響化,譚盾等新作品的要求已不能簡單跟西洋樂器作一對一的比較。

踏進音樂廳所見,為保持適當距離,2000多座位只開一半。(香港管弦樂團Facebook圖片)

港樂疫後重登舞台

走進久違了的香港文化中心,一種冷清的感覺撲面而來。儘管面對零星聽眾,港樂近百樂師保持高度專業。指揮一職由4位樂手客串,演奏前作講解及示範,過程一絲不苟。

昵稱樂翁的王齊樂教授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手持硃砂毛筆,圈點批文,精要講解,也作示範。(YouTube影片截圖)

向書法教育大師致敬

王齊樂上月辭世,享壽100歲。他一生致力教育,戰後從羅富國師範學院畢業,一直在教育前線。從教育督學到官校校長,1979年更退而不休,投身成人教育,感謝樂翁一生奉獻,晚輩深深鞠躬致敬。

李歐梵教授半世紀的音樂會記述,以及設計大師靳棣強1965年的部分音樂日記,是節目其中一部分內容。(灼見名家製圖)

再談音樂與文字

香港電台第4台《與文同樂》節目以兩小時播放由音樂專家、教授撰寫的文字,配以相關錄音。從中不難看到,音樂、文字跟時代的互動,十分微妙。

節目正值香港回歸25周年前夕播放,以文字、音符一道誌慶。(香港電台圖片)

音樂與文字

文字保存了音樂的記述,但由音符散發出的旋律、節奏等對感官的刺激,難以用筆墨形容。正是這原因,香港電台第四台逢星期六黃昏,一個名為《與文同樂》的兩小時節目,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

劉靖之教授的手稿和書籍。(作者提供圖片)

港大音樂紙本文獻展覽

劉靖之教授著述音樂史稿幾十年,引起海內外音樂界的廣泛興趣和討論。香港大學圖書館「劉靖之中國新音樂特藏」展覽,展出劉教授5個階段的手稿和書籍,彌足珍貴。

劉紅慶(右)和院長趙塔里木拍照留念。(圖片:作者提供)

懷念健筆故人

劉紅慶是一位自由作家,撰寫人物傳記是他的強項,其中包括《沈從文家事》,但音樂人物似乎是他的最愛。

改革開放後,吳祖強主持中央音樂學院,培育出一批舉足輕重的音樂專才。(中央音樂學院圖片)

懷念吳祖強教授

吳祖強教授在國內外音樂界享譽盛名。早年參與創作多部經典作品。「文革」後首次在京公演,著名指揮小澤征爾聽後感動流淚,還親自指揮中央樂團。

卡拉揚和維也納愛樂樂團1959年在香港演出的節目單。(作者提供圖片)

一個甲子的節目單

當時政府對藝術文化活動一毛不拔,香港音樂協會有見大會堂即將建成,於是接二連三邀請著名音樂家和團體來港演出。但協會其後煙消雲散,所主辦的節目也零散東西。

指揮巨匠卡拉揚早年指揮畫面。(Wikimedia Commons)

卡拉揚香江絕響再現

卡拉揚和維也納愛樂樂團1959年10月25日實況廣播的開卷錄音帶終於出土。更大的奇跡是,經過技術整理,全場兩小時音樂會竟然完好無缺。傳真度之高,猶如置身現場。

倫敦愛樂樂團為香港大會堂進行揭幕音樂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圖片)

香港大會堂之雞與蛋

隨着大會堂及1500座位的音樂廳即將建成,硬件先行,軟件後上。首先建議香港政府撥款成立樂團的,是當年還不到40歲的張有興議員。

李子文先生初年創業的照片。(通行琴行Facebook圖片)

告別百歲音樂大亨

通利琴行的名字是創辦人李子文夫婦一起創作的。1953年首先在尖沙咀開店。李夫人於2019年離世,鶼鰈情深74年。謹向剛逝世的李子文為音樂文化所作的傑出貢獻,深深鞠躬。

2017年郎朗獲港大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其間在陸佑堂舉行座談會。(香港大學圖片)

港大陸佑堂今昔

香港大會堂1962年開幕前,不少音樂會都在陸佑堂舉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港大校長賴廉士(Lindsay Ride)酷愛音樂。

中國唱片發行的(編號M-2122)《聶耳、冼星海作品選(二)》唱片。(作者提供圖片)

虎年論樂續篇

重聽這首約3分鐘的管弦小品《下山虎》,很佩服當年籌辦音樂會的負責人,在國情嚴峻時刻,別具慧眼,在《黃河大合唱》壓軸演出前,選出這首作品作單獨演出,載入史冊。

這張由英國迪卡公司發行的CD所收錄的,正是芭托莉在香港演出2年後在瑞士的錄音,狀態正值高峰。(德意志留聲機公司圖片)

「天后」與大師的牡丹綠葉

近日的一張錄音,聽後就覺得充滿亮點。所言者是當今天后級次女高音塞西莉亞.芭托莉,演出18世紀下半葉,由莫扎特到貝多芬等4位作曲家,專門為女聲獨唱炫技而創作的作品。

這次為冬奧賽前選奏《蕭十》,可以說是指揮和蘇州交響樂團炫技之舉。(蘇州交響樂團圖片)

從蘇州交響樂團進京說起

今年香港藝術節的唯一境外樂團來港演出,正是蘇州交響樂團。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情況下,《蕭十》音符所承載的苦難、掙扎和釋放,聽得其時。

更早在皇仁禮堂演出的國際音樂家,是當年年僅19歲的費明儀,受中英樂團邀請,在交響樂節目裏,由鋼琴伴奏演出五首藝術歌曲。(灼見名家製圖)

70年前的「永遠難忘」演出

在沒有大會堂的日子,皇仁書院禮堂是香港戰後主要演出場地之一。較國際音樂家更早在皇仁禮堂演出的,是年僅19歲的費明儀,首演當晚演唱樂曲中有兩首法國作品,以及三首中國民歌,包括著名的《繡荷包》。

傅聰是一位天才鋼琴家。(Shutterstock)

傅聰逝世一周年紀念唱片

個人認為更精彩的,是他彈奏舒伯特曠世的降B大調奏鳴曲,表達出作曲家眷戀與無奈的情懷,最後咬牙衝刺的爆發力,讓人屏息之餘,也讓人懷念傅聰先生。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