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管治有沒有問題?難免。以前有沒有討論過有關問題?肯定有。討論有沒有結果?據聞2016年有個共識。大難當頭,如何自處?
江澤民年前逝世,是非功過定論有待時日;北京高調紀念,難免勾起一些回憶。我40多年前就開始和他共事,及至他離任前還有純業務交往。現在時髦前傳(prequel),不妨分享一下他如何最早得到最高層賞識。
《國安法》首案差點練成當代文字獄,標籤某些詞或用語為違禁,使用者不需確定意圖即構成犯罪。此路不能開、此風不能長,特別是政客日益不負責地使用「心知肚明」等法外引導性語言。
首宗《港區國安法》案件在法庭上演,如控方專家報告援引資料,若有重要資料存在卻未找到,堪稱失職;找到卻因不利立論而不提出,則違反「公正無私及獨立」的要求,甚至涉及法律問題。
因UGL事件問題嚴重,沒完沒了,北京高層起碼在梁振英「不參選」之後3年,依然在密切跟進事件,緊貼最新發展。目前多方面的變化,恐怕又要其再度關注。
什麼是滑稽,太史公為什麼選用滑稽手法,而開明統治者為什麼還要用公帑奉養這些滑稽人物。也要問,為什麼滑稽手段被歷朝打壓後,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香港發揚光大。
四贏的修改《疑犯條例》框架,即:一個港人能放心,國際社會能釋懷,台灣能接受,內地疑犯能送返的方案。「不移交則審判原則」是其中一個核心機制。
難得中聯辦副主任以及《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都表態贊成修例,認同特區政府的「去中國化」做法。但一如所料,修例涉及面太廣,漏洞太多,必然被台灣拒絕。也説明,國家統一問題複雜,不應輕率處理,要提高認知。
延宕近四年的調查,律政司僅以草草一頁聲明企圖交代,着實怪異。而對案情做出的唯一實質裁定,反而令人合理懷疑是否還有官官相護,甚至有所隱瞞之嫌。
李銳走了,到現在我還不忍看他的《廬山會議實錄》:不是擔心失實,而是怕他有些話出版時還未敢公開發表。不知晚20年才寫會有什麽更深刻的感悟,會否更能影響今天、明天?
40年後回頭看,恐怕内地尚未完全擺脫歷史包袱。當年改革開放是在内憂外患的艱苦境況下逼出來的,痛定思痛,上下求索,雖找到致富的門路,卻迴避了深層次的再造,踟躕於前,問題積重。
梁振英主管的北亞(含中國)地區業務,2010年錄得646萬英鎊淨利(2009虧損915萬英鎊)。業績增長未見突出。400萬英鎊相等於其主管的部門年淨利的62%。
年初二官員為香港求籤,籤文暗諷一地兩檢動搖香港根基,令香港失去國際信用。香港的國際義務,必須在香港每一寸土地實施。很遺憾,「管轄式一地兩檢」將令香港不能履行國際義務。
其實香港特區成立的那一瞬間,幾個月前國務院通過的決議迅即生效,在三處更改了香港的版圖,拿走了幾十個維園面積的土地,但別處也補回幾十個。天沒有塌下來。
新生代的出現,傾倒了天平,令兩岸老人們束手無措,連連犯錯。北京方面,認爲新生代反對白色恐怖,是台獨;講人權,是台獨;推崇鄉土文學,講台灣人民,自詡黨外人士,更是台獨。這種港人現在也熟悉的亂扣帽子的做法,蔓延整個七十年代,至今陰魂未散,還有傳染的態勢。
香港政改,究竟是攻城還是攻心,有當年的水平嗎?高層有沒有被誤導?這是要:「所有政黨跟所有社會各界……大家認真思考。」(習近平近日語)説到底,關鍵是政策和吏治:怎樣的政策和班底才有向心力,能得人心?這是第二個戰略轉變的核心問題,其過程同樣痛苦,涉及面很廣,但也突顯香港的特殊作用,包括當年港澳工委領導出人意表的表現。
1993年4月,香港演藝界在北京人民大會黨舉辦「減災扶貧創明天」義演,幾十名藝人浩浩蕩蕩上京,星光熠熠,場面空前,還現場向全球直播,觀眾估計有10億人。一般不知道的,是背後原來還要鄧力群發功。
唐末宦官朋黨頃軋,中央混亂,派駐地方以鞏固中央及維護皇權的勢力,反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演變成前後十多個政權。至宋朝一統天下,為彌補前朝割據局面,決定崇文抑武,守內虛外,帶來200年繁榮。如此這般,周而復始,延至101年前的辛亥革命,清廷命官是看到十多個省份先後宣布獨立才倒戈,逼清帝遜位,結束帝制。這也說明,合不一定好,分不一定壞。
再過幾天,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就要宣布「依法治國」。這個表述雖然和「法治國家」尚差一大截,還是停留在「法制」階段而達不到「法治」境界,但依然是一大進步,是告別軍政、訓政,邁向憲政的第一步,可喜可賀。
2047年,「一國兩制」要告終。屆時香港是怎樣的境界?恐怕要看中國內地的發展,要看人民共和國給民國年代寫個什麼樣的「大數據歷史」。
因為公民抗命是攻心服眾,不是攻城佔地。佔地最後只是攻守拉鋸,難免險象叢生,導致民意分歧,運動失焦。而政府的應對,不管是刻意還是失策,結果都會傷害支持運動的民眾,走向反面。贏了,反而輸了。
香港腳是顯病不是暗疾,有味道,會傳染,很難啞忍。有味道,天下皆知,正像香港,一舉一動,常常國際圍觀,「外國滲透」言論必有市場。會傳染,左蒙右受,恰似中港,一言一行,每每模仿倒逼,「顛覆基地」指控沒有才怪。
我倒願意在歷史中尋找啟示,畢竟天下無新意,災難會一再重現,錯誤會一再重犯,除非痛定思痛,認真以史為鏡。香港當然不免俗,古代如此,近代亦然,允我慢慢道來。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