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種籽學苑創校22年,校方堅持幾自主學習方式為主軸。(作者提供)
聽完了由台灣政治大學和台灣另類教育學會主辦的學術研討會,當晚便立即趕往位於烏來信賢鄉的種籽學苑了。出發前兩周,我和種籽學苑的朋友通訊,表示想去探訪他們,她說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當然可以。
從毛毛蟲學苑到種籽學苑
晚上七點半,從市區的喧嘩,再經過彎彎曲曲的山路,終於到達深山中的種籽學苑。還記得,自然學校草創初期,其中一本必定會的書,便是李雅卿寫的《種籽手記》,並就書內的情境討論。及後,我們多次拜訪種籽學苑,帶家長、帶孩子、帶老師去親身感受種籽學苑的教育現場,觀察自主學習的可能性,亦因此,我們成了好朋友。
抵達當晚,是種籽學苑的學期末演出,很多家長出席,我找到幫忙聯絡的家長,他同時是全人中學學生的家長,也是種籽學苑畢業的學生家長,他為我預訂了種籽學苑旁邊的民宿。
上學期期末演出很熱鬧,氣氛也很快樂,全校師生加上家長,迫爆平日用來做生活討論會的場地。最難忘的演出是自衛術的表演,學生一個一個上台,表演不同情境下,應用不同的自衛術,因為要讓人清楚看見,所以都是以慢動作完成,感覺很好笑,最精采是表演小朋友能打倒大人的自衛術,觀眾都以熱烈的掌聲支持和欣賞。而自衛術是種籽學苑強調自主學習的其中一項選修科,而選修科是種籽學苑自主學習課程裏重要的部分,亦是創辦種籽學苑重要的理由之一。

種籽學苑創辦於1994年,當年由李雅卿女士,帶領一班家長,借用一所幼稚園,創辦種籽學苑,當年命名為「毛毛蟲學苑」。
創辦人李雅卿是兩個孩子的家長,長子是深受體制學校威權式教育的磨難,曾移居德國,並發現教育是可以有不同的可能,不同的結果,並沒有一條必然而唯一的教育方案。最後選擇回到故土台灣,連同一班對教育有不同想像的家長,共同創辦種籽學苑。種籽學苑和森林小學或全人中學不同,種籽學苑堅持合法辦學,多方奔走游說,結果於1995年,得到台北縣政府支持,以實驗計劃開始,並獲得現在位於烏來的信賢小學校舍,作為辦學之用。後來又得到台北政府支持,以公辦民營的方式,更名為「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簡稱「種籽實小」,延續自主教育的創校精神。在得到官方支持下,種籽學苑能繼續發展,讓有需要的孩子及家長,可以脫離體制教育的苦難,在另類教育的天空下受教,以快樂又自主的方式學習。
種籽學苑創校至今已22年了,學校堅持以自主學習方式為主軸,除中數兩科之外,其餘均是選修科,選修科有很多,連同必修科,共分為八大類,分別是語文科、數學科、自然與生活科技、人文與社會、藝術與工藝、健康與體育、綜合課程及綜合活動。各科亦可能有能力及年齡的限制,並非開放給所有同學,例如畢業製作、繪本課、哲學討論、兩性關係等;有些課程是分階段學習的,需要按能力或年齡選修的,例如魔法、美勞、表演、體育等,而綜合活動多為全校活動,例如生活討論會、運動會、畢業晚會等,而生活法庭,則是仲裁學生之間的糾紛,透過法庭,讓大家生活在有界線的學習環境。
期末表演所見,孩子有話劇、唱歌等表演,也會如自校畢業禮一樣,把上學期的活動及校園生活照片,分段播放給大家欣賞,透過照片回憶當中快樂的片段。當天也有老師要離職,在那時公布,場面感人,又不覺傷感。表演之外,他們也用一個教室展示學生的功課及作品,有印染、畫作等,規模不大的展覽,也足夠讓家長回顧孩子的學習成長。
勇於為自己生命做選擇
自然學校由創校到辦學初期,都有帶領家長及教師拜訪,都讓我們大開眼界,甚至挑動教師對教改的熱情。而種籽學苑給我最大的印象,都是在現實的困難環境中,保持反省的,專注於學校教育工作中。對於自主學習、選擇的理解,「是要教導孩子選擇,那麼,種籽想要教孩子的是勇於為自己的生命做選擇,然後,就是承擔與面對。」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理解,更加要有一定的生命歷程,才能理解當中的意義,如何在個人選擇之中,學會承擔與責任,教育給孩子,讓孩子相信,明白然後實踐,是自然學校這十年實踐中,仍然要面對的挑戰,也是困難的的教育現場,而最大困難,是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信心不足夠,把孩子扭曲成各種學習或情緒障礙,形成教育上的困境。如何把孩子恢復本來的面貌,對教師來說,是一件很大的挑戰,因為教師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得面對自己的不足。
種籽學苑一直堅持實踐自主學習的教育精神,讓校園充滿自由快樂的氣氛,很能吸引對體制教育不滿的教師和家長,但是種籽學苑也面對很多困難和質疑。種籽對自主學習的理解,不在於有多自由,有幾多選擇,而是要孩子,要家長,要教師學會為選擇負上責任,學會對自己負責。當要回復自我的同時,當選擇脫離從眾之路時,便要面對即將來臨的困難和挑戰。
在真實中反省,在矛盾中真誠面對內在價值的衝突,在限制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在侷限中成長,這是多次拜訪種籽學苑後,給我的印象,也是給我最大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