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盛人生由藝評開始
問:甚麼力量推動你去做樂評工作?
周:一開始我很喜歡音樂,下意識用很多時間在音樂上的追求,後來發現自己做不成貝多芬,卻發現原來可以寫作,又可以有稿費,又可以迫使自己學習音樂。即是說這件事,不單只創造了評論的文章出來,還為自己生活創作很多很有用的事。
問:除了音樂評論,還有做其他與音樂有關的工作嗎?
周:有一段時間我花很多時間去整理中國近代音樂家的史料,因為看到近代中國音樂的發展,留下來的很少。如果我要找近代音樂的資料,我要找中國文學的資料,很少人為音樂留下紀錄,所以我知道自己應該要為這一個時代的音樂歷史紀錄做一點事。因為做這個工作,我也認識了很多人,包括不同年代的人。
問:享受寫藝評的生活嗎?
周:我享受的是我接觸的人很多,中港台的人我都接觸很多,而且不單只是音樂圈子。每年香港戲劇協會都辦香港舞台劇年獎,很榮幸從第一屆開始,我就一直當評委,這件事情迫着我每年都要看很多話劇。也有被邀在舞蹈界每年的舞蹈年獎中做頒獎嘉賓。這種事情令我最大收獲是,我的生活和生命比其他人豐富很多。如果人生追求的是豐盛人生,那麼,我比很多人都豐足多了。
藝評需要一個平台
問:藝評能夠推動事物的改變嗎?
周:先不談論被我評論的人有否改變,這並不重要,但我相信是會有用的。而事實上有很多事情是沒有人去講,沒有人去把它傳播出去的,而我相信這是需要有人去做的。如果全世界很多人在做,我就不一定要去做。但如果你發覺全世界有很多人在做,但做的方法是不對的,或者有更好的方法,那麼,我就更加需要去做。
問:本澳的藝評平台是否足夠?
周:其實我們需要發表,需要有一個平台,一個載體。沒有載體時,就算有人想做藝評,都不知可以在哪裏。當然現在可以說還有網絡,但始終都是虛擬世界。澳門這幾年其實在改變,文化局和澳門基金會每兩三年就做一次藝評的選輯,今年出版第二本,第一本是我去做主編。當然兩、三年才做一本出來,能反映的東西並不多。而且這是表演藝術評論,電影不包括在內。演藝是一次性的表演,電影、繪畫都不是一次性的。所以是很不同的性質。
藝評永遠是無以為生的
問:藝評可否成一個全職工作嗎?
周:在功利社會,很多人經常埋怨,藝評永遠是無以為生的,其實全世界都是不能以寫評論為生。很多評論人為生也是靠別的工作,我自己也不是單單依靠藝評為生。我也有做多種多樣的工作來維持生計,這些工作直接間接都與評論有關。已故着名樂評家,在紐約時報寫樂評文章,他也要靠在紐約時報負責組織樂評的編輯工作為生。很多寫樂評很出色的人,都在大學、音樂學院任教。
問:做藝評可以得到些甚麼?
周:藝評能培養我們敏銳的觸角,增強我們的分析能力。所以我們要讓更多人去認識藝評的本質。歸納起來,澳門藝評不多,其實因素也有很多。為甚麼香港的藝評比澳門活躍得多?其實是因為香港城市相對比澳門大很多。香港每年做的戲有五、六百場,但不是每一場都會有評論。音樂會更誇張,可能有千幾、二千場,但很多都沒有回響、沒有反應。有些做創作的人從來都不看評論,讚賞與批評對他都沒有影響,但我覺得沒所謂。

金錢買不到的價值
問:藝評有甚麼存在價值?
周:藝評作為一個獨立的課題,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例如現在香港藝術發展局,有不同界別的代表,也有藝評的代表,也是把它作為獨立的藝術界別來看。藝評的存在不單是價值,它的本質便是很獨立的藝術界別。
問:藝評工作給了你些甚麼?
周:我個人的看法是,在這幾十年裏,我得到的是比我付出的更多。有很多事都說不出價值在哪?但肯定是用金錢都買不來的。所以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做藝評增強分析力,又引伸到人生裏不斷要做判斷,不斷要決定,包括小時候很多判斷都不是你做的,甚至你來到這個世界都不是你自己去做決定的,讀書去哪間學校都不是你自己去做選擇的,只是長大了才開始做決定,找人生伴侶大部分都是自己去做決定,大學選科都是自己決定,更重要的是要決定去保值投資。做甚麼行業?股票應何時買?何時賣?買哪隻?這些都是要去做決定的。
問:判斷力和分析力加強了,有何好處?
周:後來有人問我有沒有發達?我當時沒有回答。有一次上課,在澳門藝文班分享,當一個人的判斷力、分析力、思考力增強了,理論上在投資上賺到錢的機會也增多了。但有件事也很重要,不論做投資,搞生意,買股票,前題是要放時間下去。所以,你要懂得判斷,時間應該放在股票投資上?還是放在比金錢更重要的事情上面呢?因為不斷地花時間在股票上,只會得出一句說話:「錢在銀行,人在天堂」。我相信藝評對我的人生帶來最重要的是,找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問:有沒有後悔當年全身投入藝評工作?
周:沒有。其實到現在我也不覺得自己是全職做藝評,只能算是全職無業遊民,沒有固定單位的遊民。現時所做的工作,包括:做講座、編文集、做評審等,得到的報酬絕對和付出的精力、時間不對等的。但為何還去做?無論是音樂欣賞活動或講解音樂欣賞,要做很多準備功夫,而且要付出精力和時間,但如果沒有課程、講座,相信我是不會去整理的。如果不整理的話,它們還是會存在,但存在的形式不一樣,只是一種記憶、一種經驗,現在會變成很具體化和系統化。自從不需要定時上班之後,我可以每晚做到凌晨兩、三點,第二天亦能七點便起來,因為我隨時可以休息。我還可以到處去;例如,珠海新開了華發中演大劇院,我曾為他們做了一次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如果換作以前,即使八人大轎抬我也去不了。
具備跑馬拉松的心理準備
問:如果有年青人想當藝評家,你認為應該如何走?
周:正式的大學課程還未有藝評這個科系,很多時會轉去了讀藝術行政。首先要認識藝評工作不能維生,因為藝評真的不能成為職業,因素很多,而且非僅是在港澳地區,全世界都是如此;第二,你要認識藝評工作能夠為你的人生帶來甚麼?當你認識清楚,才有動力去走這條路;第三,這條路不是跑一百米,一鼓作氣就可以。
問:投身評論工作前,應做好怎樣的心理準備?
周:寫藝評不是一天半天、一年半年的事情,自開始就要有心理準備去跑馬拉松。跑馬拉松就是從資料搜集、分析、判斷、再歸納,這個過程前題是要做整理的功夫,要不斷累積。做藝評要做出成果,就是要靠累積,不能看完一個表演,突然興之所至去寫篇藝評,這絕難累積出成果,這就等於你可以突然興之所至去下廚,但如果想要做一個名廚,這就不容易了。做藝評需要經驗的累積,資料的整理,是長期要做的,所以,這種創作更需要的是耐力。此外,動力從何而來也很重要。如果動力只是來自稿費,這是不足夠的。如果動力只是想出風頭,這也是不足夠的。你必須要知道的是:藝評對你的生命、對你的人生所發揮的影響在哪裏?

人生有不同的抉擇,一個正確判斷,令周凡夫的生命變得不一樣。
從訪談中,除了解到周凡夫的成長歷程和寫作理念外,更令筆者深深感受到,在生命之中,判斷和抉擇的重要性。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