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對伊朗發動名為「獅子的力量」的空襲行動,向伊朗境內的核設施、彈道導彈工廠、軍事指揮樞紐和軍事基地等目標,展開精準打擊。
著名的納坦茲和福爾多核設施受損嚴重,伊朗革命衛隊在首都德黑蘭南部的指揮總部,位於大不里士的導彈發射豎井都遭到空襲,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巴蓋里少將、革命衛隊司令薩拉米少將、伊朗原子能機構負責人達瓦尼博士等多名高層指揮官和科學家遇襲身亡。
很多人說,以色列此舉是為了顛覆伊朗政權,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以色列此次行動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摧毀伊朗的核設施及相關研究機構,打掉伊朗發展核武器的能力。

《核不擴散條約》曾限伊朗核武器發展
伊朗核計劃的歷史已經超過半個世紀。1950年代,伊朗巴列維王朝和美國關係密切,自美國引進核反應爐,並加入了《核不擴散條約》。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和美國的關係急轉直下,伊朗轉而尋求俄羅斯説明建設核電站,美國根據其情報,認定伊朗建造核電站是假,秘密研發核武器是真,伊朗核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從2006年開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4個制裁伊朗的決議,美歐還出台了單邊制裁措施,制裁的內容從最初的和鈾濃縮、彈道導彈相關的技術和原料,逐步擴大到金融、能源、石化等民用領域。
2015年,在奧巴馬任內,美國主導和伊朗達成了核協定,伊朗同意暫停提煉濃度高於5%的濃縮鈾,濃度高過5%的庫存將被稀釋到5%以下,不再增設可加快濃縮鈾提煉的第二代離心機,暫停興建可生產鈈的阿拉克重水反應堆,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每天進入納坦茲和福爾多鈾濃縮設施核查。
這一協議等於堵死了伊朗未來發展核武器的路,但是允許伊朗保有濃度5%以下的濃縮鈾,等於默許伊朗有從事鈾濃縮活動的權利,因此沙特、以色列和美國國內的強硬派,一直強烈反對這協議。

美國退出核協議 伊朗續發展核計劃
2018年5月,上任一年多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重啟對伊朗的制裁。
2020年1月3號,美國在伊拉克巴格達機場發動無人機襲擊,刺殺了伊朗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的指揮官蘇萊曼尼,伊朗政府隨即發表聲明,表示不再受核協議的限制,要將鈾濃縮的濃度提高到60%。
2021年,拜登上台之後和伊朗恢復談判,取消了部分制裁,但是伊朗顯然不打算完全放棄核計劃。
2023年,核查機構在伊朗的福爾多發現了濃度達83.7%的濃縮鈾顆粒,已經非常接近武器級90%的濃度。
2025年6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首次譴責伊朗沒有跟其核查人員合作,伊朗則態度強硬,宣布將會建設新的鈾濃縮設施,更換更先進的離心機。有情報顯示,伊朗可能在數日之內就製造出15枚核彈,這是引發以色列在第二天開展空襲行動的最直接誘因。顯然,伊朗一旦跨越核門檻,以色列在軍事上獨步中東的優勢將不復存在,所以一定要先下手為強。

(Shutterstock)
兩國近20年反目交惡
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以色列跟伊朗的關係整體上是不錯的,雙方都是中東的另類國家,以色列的主要人口是猶太人,信奉猶太教,伊朗的主要人口是波斯人,信奉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與中東的主流民族阿拉伯人和遜尼派信仰格格不入。
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爆發的多次中東戰爭中,伊朗基本保持了中立。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大概80%的武器都購自以色列,直到1987年,以色列總理拉賓還表示,「伊朗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我們不打算改變我們的立場」。
雙方真正交惡是最近20來年的事情,2003年伊拉克戰爭發生之後,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伊拉克開始實行一人一票的選舉,人口佔優勢的什葉派成了國家的主導力量,這使得同為什葉派的伊朗聲勢大振,逐漸有點野心膨脹,開始聯合伊拉克的什葉派武裝,以及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馬斯、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也門胡塞武裝,組成所謂的「什葉派之弧」,大張旗鼓的和美國以色列對着幹。
2005年開始,伊朗總統拉賈德多次公開表示,「猶太人大屠殺是捏造出來的,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而這個時間點,剛好就是伊朗核問題浮出水面的時候。

伊朗實力不足 難以回擊以色列
2023年10月爆發的新一輪巴以衝突,是對「什葉派之弧」真實實力的一次全面檢驗結果,對以色列發動偷襲的哈馬斯被打的無還手之力,元氣大傷,黎巴嫩真主黨高層被團滅,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垮台,新政權更是從什葉派陣營轉到了遜尼派陣營。
伊朗自身也暴露出防空實力不足,情報洩露嚴重等問題,面對以色列的幾次空襲,雖然語氣強硬,但是在實際行動上卻相當的克制,只能象徵式的回擊,做不到真正的以牙還牙。這次也是如此,伊朗的還擊力度,跟以色列所造成的損失根本不成比例,依然走的是「強硬表態有限報復」的路線。
根本的原因是實力上的差距,在歷經多年的國際制裁之後,伊朗經濟凋蔽,國內人心浮動。2024年,墜機身亡的總統萊希,當時乘坐的就是有50年以上機齡的舊款飛機,伊朗的軍用飛機也差不多同樣老舊。防空導彈的主力,以俄羅斯S-200和S-300防空系統為核心,不具備反導能力,無法攔截彈道導彈,甚至無法有效探測到彈道導彈,這使其根本不是得到美國支持的以色列的對手。
也就是說,伊朗的實力就是如此,伊朗不是不想肆意報復,而是確實做不到,正是因為實力明顯處於下風,伊朗才在不安全感的驅動下,試圖通過發展核武器來以小博大。

以色列不容伊朗越線發展核武器
俄烏戰爭的發生和烏克蘭遭到侵略的命運,顯然也讓伊朗意識到,沒有核武器保護的危險性,但正是伊朗想要跨過核門檻的衝動,給其招來了以色列的致命打擊。
對以色列來說,伊朗發展核武器是紅線,不容逾越,在這方面以色列不會手軟。早在2009年,以色列就與美國合作開發「震網」病毒,通過感染伊朗納坦茲核設施的離心機控制系統,導致大概1000台離心機報廢,伊朗鈾濃縮進程倒退了兩年。最近幾年,以色列已經不止一次向伊朗核設施和核科學家發動清除行動,伊朗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整體來看,這一輪中東博弈,以美國和以色列的大獲全勝而告終。俄羅斯在中東大勢已去,伊朗與其代理人被打的元氣大傷,顏面盡失,局勢的天平明顯向美國以色列傾斜,未來中東將進入美國及其盟友沙特、以色列主導的時代。
對伊朗來說,希望極致的羞辱能帶來最深刻的反省,一個人口是以色列10倍,領土是以色列60、70倍,有比較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如果能夠放下「輸出革命」、「靠核武器才能保平安」的執念,是可以有更光明前途的。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公眾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