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一名「理想」幻滅銀行家眼中的中式金融

本書稿件《Modern Corporate Finance》以西方視角詮釋中國大陸公司金融,恐有失真之虞。專章引用投行家Carl Walter觀點,聚焦國企治理缺陷及金融體系脆弱性,值得商榷。讀者宜保持批判性思考。

最近我先睹為快,讀到一部即將出版的著作稿子:《The Making of Modern Corporate Finance》(哥倫比亞大學,2025)。此書探討諸多公司金融的前沿議題,而在不到20章的內容中,居然有一整章專門討論中國大陸公司金融的現狀。這對有志了解大陸者,無疑具有鼓舞意義。然而,對同時能閱讀英文(或更廣義的西方觀點)、又能原汁原味地理解中文資料的讀者來說,該篇章呈現的分析和視角,在跨文化地域的背景下,或帶有一定程度的失真和不協調感。

Carl Walter與F Howie合著的《Red Capitalism》(《紅色資本主義》獲得《經濟學人》等評為「年度最佳」之一。(書封)

非凡的崛起背後脆弱的金融基礎

該章節由資深的學術論文主編、同時是本書的主編D Chew親自執筆,題為《揭露了中式公共和公司金融脆弱的外表》,原來是引用了投行家Carl Walter近15年來的觀點。

CW是最早在毛澤東時代結束後獲准進入中國深造的美國研究者之一。DC說CW精通中文,以中國央行運作為題的寫作在史丹佛取得博士學位;然後並未走上純學術道路,而是選擇成為投資銀行家。自1990年代初起,CW在北京工作逾20年,參與過中國第一宗赴美IPO(華晨汽車),以及第一家國企(山東華能電力)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歷史性交易。

在瑞信第一波士頓、大摩以及中金的任職過程中,他協助中資企業發行債券、股票,並在某些層面上參與推動中資資本市場的改革。基於這些親身經歷,他撰寫了兩本有關中資金融體系的著作,其中2010年與F Howie合著的《Red Capitalism》(《紅色資本主義》,小標題為「非凡的崛起背後脆弱的金融基礎」),獲得《經濟學人》等評為「年度最佳」之一,另一本就在2022年出版,用同樣的大標題,但小標題就變成了「共產黨和中國的金融腐化」。

CW對中國「公共部門財務體系」(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國企」)的挫折感,主要來自於他認為中國資本市場雖形似西方:有證券交易所、監管框架、審計標準與大型上市公司,卻缺乏他認為的「真正」的公司治理精神。許多國企仰賴政府保護、國有銀行廉價資金及壟斷地位,而非以提升資本效率或強化市場競爭力來創造股東價值。少數股東多淪為被動的資本提供者,缺乏對公司決策的實質影響力,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與政策風險使外部投資人處於不利地位。在此結構下,資本市場難以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靠寬鬆信貸掩蓋潛在失衡

此外,DC還憂心中國整體公共財務的脆弱性。在2008年由美國引發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後,中國依靠刺激方案與寬鬆信貸支撐成長,形成隱性擔保與社會性轉移支付的複雜網絡,掩蓋潛在失衡與債務壓力。他認為,這在長期中勢將削弱中國財務體系的可持續性,因為透過加深國家控制而非提升效率來保持「穩定」,終將對經濟韌性與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有趣的是,作者DC承認自己是透過2014年參加了香港理工大學的一個研討會,在會上聽到CW作為賣書郎的主題報告,才初次接觸到大陸的公司金融。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中式金融 二之一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