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期間,香港内外遭受了沉重打擊: 本地醫療系統負擔沉重,口罩短缺,以及經濟和其他民生挑戰等。香港有悠久的儒商文化和慈善傳統,每年也有50家恒生指數成份股公司在香港舉行慈善活動,並且有上千家私人慈善基金會参與其中。面對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本地慈善基金會可如何高效地提供及時的援助,為社區帶來一陣及時雨?
部分企業經已以實際行動支持弱勢社群及隔離社區之需要。例如,新世界發展採取了第一步行動,透過周大福慈善基金捐贈了超過1000萬港元,用於從東南亞購買外科口罩和酒精消毒劑,於社區分發。信和置業也效仿這一做法,向貧困和有需要的家庭捐贈了36000副手術口罩。新世界心系家國,發展具前瞻性。剛剛在4月份,啟動了35台自動售賣機,在本地分發1000萬個免費口罩,以幫助抵抗冠狀病毒。和記黃埔旗下的連鎖藥店屈臣氏集團亦向其分支機構承諾向他們提供外科口罩,以購買和提供更多衛生產品。他們還保留一定數量的口罩,通過女青捐贈給有需要的家庭。
但遠水不能救近火,新冠肺炎的影響,不只是流於公共衛生層面,還有重創本港經濟,令基層家庭的生活雪上加霜。病毒引起的恐慌也加劇了食品價格的升幅,使那些有需要的家庭更加難以承受。事實上,社會的不平等不僅存在於發展中地區,還存在於香港等國際金融城市。根據2018年的貧困家庭的數據,貧困人口規模以及政策干預之前的貧困率分別為:61.3萬戶,140.6萬人和20.4。慈善基金會應考慮通過慈善團體和社區組織(例如聖雅各福群會的食物銀行或惜食堂)經營的服務提供物資贊助,使弱勢家庭和老年人受益。
除了維持生計以外,基層家庭在如何協助子女「停課不停學」方面也面對困難。自農曆新年假期以來,所有學校停課,以防止冠狀病毒傳播。教育局局長指,學校主要透過在線材料供網上學習,而至今復課時間表仍遙遙無期。SAGE Journals於2017年發布的馬里蘭大學教授的研究表明,讀者方網上閱讀可能無法理解複雜或冗長的材料。一些研究亦表明,學生可以從一本實體書中吸收更多東西,並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因此,慈善基金會可以考慮將故事書發送給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停課期間鼓勵他們在家讀書。疫情捐書,看似手法並非嶄新,但是仍有一定效果和影響力。
情緒需要營養抗「逆」
在這艱難時期,兒童和青少年,以及老年人是我們社會中最脆弱、亦是最應該收到保護的一群。對於他們來說,我們要幫助他們消除恐懼。慈善基金會可以考慮支持非政府組織和社區中心通過電話熱線服務或網上諮詢服務提供心理支援。通過傾聽談話內容,為兒童和年輕人在抗疫的苦悶中打氣,從而令他們有更高的抗「逆」能力。維他命提升免疫力是常識。面對逆境,我們的情緒也需要營養抗「逆」。
自新冠肺炎爆發,大家也人心惶惶:家長擔心自己或家人會被傳染,在職家長更擔心失去工作,無法維持一家生計。加上子女復課無期,家長與孩子們朝夕相對,難免多生磨擦。長此下去,對一家大小的情緒健康不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本着文化藝術可以增強抗逆能力的理念,近日推出ResiliArt計劃,鼓勵全世界各地的藝術和教育工作者聯手以藝術推廣正能量。建議慈善基金會可考慮贊助文化藝術項目,甚至家庭教育項目,透過藝術傳播正能量,讓孩子肯定自己,免被負面情緒包圍。
援引《雙城記》一書的話說:「那是風光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絕望的冬天」。這確實是我們社會最糟糕的時刻,但我們不應該因此失去信心。
不同人在不同的崗位都可以發揮正面能量,影響自己、影響他人。我深信,香港這個家一定能讓我們繼續引以為傲。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