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施政報告宣布,會「推行試辦計劃(姊妹學校計劃),為公營及直資學校提供資助及專業支援,在2015/16學年起的3年內,將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的數目倍增至約600所,讓姊妹校之間進一步分享經驗及提升教與學成效,並減輕負責老師的行政工作。」另為增加港生對國情的認識,政府將於2017/2018學年合共增加近2.3億元撥款,以資助學生到內地交流,其中近4,000萬元為經常性撥款資助學校,1.9元億元推動「姊妹學校計劃」,目標是讓學生在中小學兩個階段各自最少有一次機會到內地交流。
國民教育借屍還魂?
雖然政府曾強調「國家發展一日千里」,不要無視國情的改變,特別是想青年人「擴闊視野」,目的是想加強香港年輕一代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可是消息一出,馬上引來各方面的猜測與批評,特別是曾憂慮政府向學生「洗腦」的異見人士,他們質疑政府此舉的真正目的,乃和三年前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不果有關,認為特區政府想藉這個計劃「借屍還魂」!
其實,由2004年開始至今,香港的部分學校已與包括來自上海、北京、寧波、廣東省、四川省、浙江省及福建省等地方的400多所內地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由於筆者曾服務於不同教育界別,包括大學及中、小學,也曾因工作關係,需要與許多內地教育機構或有關領導人接觸,所以對結盟工作持比較開放態度。從認知層面看結盟姊妹學校事宜,筆者覺得是必須的!香港於九七年回歸中國的事,無論你個人同意與否,這是不爭的事實!從感知角度看,既然香港主權已移交祖國之事已定,因身份上的不同,讓我們的下一代多認識中國的國情,包括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教育與社會民生等角度去了解國家的最新發展,其實只有利多於弊,有甚麼不好?特別是教育不應與政治混為一談!
「認識」不同於「認同」
最近,香港教育學院宣布,建議未來所有新入職教師必須修讀國情教育,發言人更對批評者以理反駁,認為「認識」與「認同」是兩回事!你個人可以不認同你是中國人的身份,你也可以不同意或不接受內地的法律、法制甚至國家的政策,因為你身處香港,有言論的自由!但若所有香港人,特別是我們的下一代都被剥奪有認識國情的機會和權利,又或他們因此而被導引至不肯認識、或拒絕認識國家的現況和今天的改變,我們除對他們不公外,其實我們正為香港製造危機!因為今天全世界的人都積極地爭取認識和接觸中國,甚至親身到中國旅遊、交流、學習普通話、製造與中國合作的機遇!但我們香港卻偏偏放棄這個「近水樓台」的機會,自我削弱實力,最終只會令自己香港今天的優勢減少!
既有上述前設,我早已於90年代初組織教師團體到國內不同學校參訪及交流;而在服務香港教育學院期間,我亦曾與多所內地大學及中小學接觸和當地許多教育工作人員合作,推動過不少兩地院校的互動合作項目,見證着內地教育工作由封閉到開放、由固步自封到勇於變革的步伐,和從着重滿足數量普及到追求教育素質的改變。當中也有許多血與淚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此外,我也因工作需要,曾直接邀請國內某些學者來港合作新辦課程和主持在職教師培訓,他們的專業樂業的精神和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也使我們感到慚愧!所以我們為甚麼如此抗拒認識和接觸內地的事物?難道我們真的要劃分你我,與內地學者、學校合作交流就會被「洗腦」?被「赤化」?
以下,就讓筆者將我校與內地學校交流的經驗和各位讀者分享,由您們去評論姊妹學校結盟的成效吧!
姊妹學校經驗之談
筆者現今所服務的學校,即公理高中書院,於2012年12月與廣州市番禺石樓中學(下稱石中)締結為姊妹學校。該校位處距離廣州市中心較偏遠的番禺石樓鎮,乃非省重點中學,學生多屬附近的農村子弟,成績也非特優,卻是一所令人眼前一亮的學校。石中與其他國內學校一樣,予人的感覺是校舍宏大,教師本科知識紮實,學生相對循規蹈矩;學校硬件齊全、設備先進;教學的模式絕大多數受大班(往往超過50人)所限,多是教師主導的串講提問形式。今天的石中雖然每班人數仍然超過50人,但已經進化到課室以小組形式安排座位,學生習慣了以小組形式上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合作教學代替串講,不斷以提問帶引學習,以解難導引反思,學生們從合作討論中尋找解決方法。這種「大班活動教學」的模式,在香港也不多見!
國內的進步絕對不限於經濟發展和硬件建設,姊妹學校交流也讓我們了解國內教育軟件上的更新,而且亦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鏡學習之處。這兩年間,我們進行了多次的交流活動,列舉如下:

總結經驗,姊妹學校的確是學校的另一項可資運用的資源,無論在拓展師生視野、提升學生自信、擴闊師生學習空間,甚至在推動學校改革上,都有好處。不過,要善用姊妹學校這項資源,筆者認為還需有下列條件配合:
- 學校領導(包括教師)要有廣闊的胸襟,需要耐性和虛心納見,對兩地學生一視同仁;
- 學校之間的交流須有教育意義和持續學習的心志,別為只求增加名聲或為結盟聯誼而交流;
- 兩校之間的交流不應只停留在領導或教師之間,交流範圍亦宜從多方面探討,目的乃是要惠及兩校學生的教育需要;
- 港方姊妹學校可採取較主動角色去推動姊姊學校交流計劃,若採客氣、被動等待心態,可能會錯失許多珍貴的學習機會;
- 要更有效推動多元交流計劃,雙方學校均須額外撥備相關人力與財力的資源,以應所需。
世界在變,社會在變;我們國家在未來二十年的發展變化,已經是全世界鏡頭聚焦所在。如果我們還希望我們的學生保持競爭力,讓他們對自己的國家多一點認識又有何妨?到有一天我們的下一代優勢不再,苦了的又會是誰?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