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問責與責問之別

遇到問題時,理應好好地解決,但為什麼有些人能轉危為機,有人些將問題愈弄愈糟糕呢,能否解決問題,就會考驗我們是採用了是責問,還是問責的態度!

請大家假想以下情境,媽媽獨自在家中打理家務、教導兒女完成功課,感到身心疲累,需要另一半的支援;爸爸因公事繁忙夜深歸家,回家後還要繼續處理工作上的安排,沒有理會太太及兒女,究竟雙方的情感會演變了什麼的結果呢?

又或者情侶之間一方認為對方熱情消退,態度日漸冷淡;另一方卻認為與其花錢和時間一同吃喝玩樂,倒不如為大家未來着想,努力工作;由於雙方的觀點角度的不同,很可能小事變成導火線,雙方各懷委屈最終分手收場。

這種耳熟能詳的衝突,大家即使沒有親身面對過,都會從身邊的人或電視劇中經常接觸到。遇到問題時,理應好好地解決,但為什麼有些人能轉危為機,有人些將問題愈弄愈糟糕呢,能否解決問題,就會考驗我們是採用了是責問,還是問責的態度!

責,是為責任、職責。問,是為發問、查問。同樣由兩個中文單字組成的詞語,「責問」和「問責」卻有着截然不同的動機和觀念。「責問」的第一個字是「責」,帶有責備、指責或苛責之意,然後採取質問及追問的態度,希望指出對方的錯處和在問題中的責任,並要求對方解決問題、道歉甚至接受處分。

「責問」讓自己的負面壓力抒發出來

而「問責」的第一個字是「問」,則帶有客觀調查研究,希望探究問題所在的成分,找出責任誰屬,沒有既定的立場,能夠更全面地分析並正視問題,先沒有「假定對方是犯錯」的前設和情緒色彩底下思考問題的根源。

就以香港教育制度為例子:學生和家長就功課及成績問題指責校方過分苛刻,老一輩則指年輕人在不懂拼搏,安穩度日經不起考驗,社會上更有人士指通識教育出現問題導致青少年受唆擺參與政治,究竟責任誰屬?

社會的需求一直在轉型。科技日新月異,年輕人即使沒有上學都能夠接觸大量資訊,自學能力和資訊量大大提升,同時比起傳統教學知識,更重視全方位發展;在社會環境安定的氣氛下,價值觀由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轉為提升自我價值和追尋夢想。

有100個人便有100種思想,究竟當有問題發生時,是誰對,是誰錯,責任誰屬呢?原來「責問」是較易讓自己的負面壓力抒發出來,只要向別人大興問罪之師,還可以將問題轉嫁給別人,不一定需要理會自己的問題或責任。

「責問」的生活態度或習慣,會使人較常停留在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中,而難於打開溝通及解難困難之門。當人因不被理解或過度投入而受情緒牽引,便會失去客觀分析和邏輯判斷能力,不能夠宏觀地看清當前問題的前因後果和不同持份者的立場和理據。

「問責」必須自己不斷思考

當大家能夠各自「問責」時,我們要有做學問的精神,問清問楚哪裏出了問題,是哪幾方面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誰人需要負責任?經歷這過程,大家才能夠真正達致互相理解,針對問題根源共同努力,及後便可對症下藥。

可是「問責」並不像「責問」般容易,我們必須自己不斷思考、包容別人的想法以及整理融合大家的想法,而當中最困難和最大壓力的恐怕就是要真正面對自己的責任和問題。

例如;在家庭紛爭中大數對方不是之前,需要問「我是否真正了解家人的需要?」老師在校園裏在責備學生之前,需要問「我是否有體諒學生的能力和功課量?」而學生在批評老師教導無方之前,也需要問「我是否有專心聽講,認真對待功課?」。

當面對意見不同時,我們仍然必須堅持退一步以冷靜和客觀角度分析事件,和了解各方的問題及責任,就會減少了很多的無明火起,一起冷靜下來解決問題。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