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Jul 28 2025 03:11:0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教育為的是成就人才

──教育機構對未來學生運動的關注與應對策略

既然今天年輕人的特色是比較激情、自我,有自己理想,有自己一套的價值體系與做事作風,而且喜歡集體行動,有自己年輕一代的生存文化,所以教育機構在培育他們成長的角色與功能更形重要!
今天的學校教育不應該再是只作知識傳遞的工具,由教師或成人將一些固有的概念、知識、資訊和價值觀等傳授給學生或孩童,而是以「成就」或「構造」的原則去培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自己親身經歷學習的經驗,「構造」自己的參考架構。教育的核心是為「構造」,使人們能成為具探究、有智慧、有高尚品格和有批判思考的學習者。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能夠: 
 
學會如何成長;
學會如何自處;
學會如何行動;
學會如何學習;
學會如何重頭再做與改善。
 
沒有透過上述的學習歷程,教育的果效便不夠紥實,知識變得空泛。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人生遠象,成就自己的價值觀。教育為的是要成就人才,打做心靈!
 

盡早向青少年播種

 
既然今天年輕人的特色是比較激情、自我,有自己理想,有自己一套的價值體系與做事作風,而且喜歡集體行動,有自己年輕一代的生存文化,所以教育機構在培育他們成長的角色與功能更形重要!正因教育有文化傳承、價值建立、道德塑造、知識傳播、領袖培植與社化行為等重要功能,我們便需在青少年人求學時期,盡早播種(McGettrick, 2005: 37):
  • 和平與法治(peacefulness and being law abiding);
  • 誠實與信靠(honesty and integrity);
  • 進取與對話(enterprise and dialogue);
  • 創新與夢想(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 公義與公平(justice and fairness);
  • 社會共融與均衡分配(social inclusion and equity);
  • 自律自主能力(autonomy); 
  • 服務為本態度(service);和
  • 追求卓越(excellence)
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要使他們最終能成為一個講求人道、充滿盼望的個體與社群(helping form people and communities of humanity and hope)!
 

五個可參考的學習策略

 
根據筆者多年在教育現場的觀察與體驗,雖然我們沒有一個能放諸四海而皆用的萬靈丹,但若就培育學生行為與概念建立的過程,我們認為有五個學習策略可供參考:
  • 擺事實──學習需建基於事實,從例證中反思;
  • 講道理──學習需理論導向,實證為本,學習者需看見理論與實踐並行,才能被教化及造就;
  • 說感受──年輕人特別着重感知需要,因此若要說服他們接受某些勸勉,教育工作者需從輔導者角度出發,特別需要讓年輕人有參與,讓他們體驗之餘,還要耐心聆聽他們的感受;
  • 明思辨──許多紛爭,溯本追源其實是沒有認真思慮行為的後果,特別年輕人對事物反應快、行動迅速,若在行動過程前能有客觀思辯的過程,用批判思維去評估形勢,行動後果多會較正面及收效;
  • 向前看──學習必須能比人看得深遠和看得寬闊,能養成登高望遠習慣的人,做事才有計劃,愛探求新知識,洞悉機會,有企業創新精神,行事成熟穩重,而且遇事有計謀,處變不驚!
 
社會不斷改變,人的思維也是一樣。教育機構亦需與時並進,當我們看見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有如此朝氣、勇猛、有理想、對社會有訴求、具激情和勇於行動時,我們更應如何因勢利導,將這些無私、具真我個性、熱愛和平兼有集體意志的力量凝聚一起,轉化成為社會改革的強大動力,教育可發揮的功能絕不渺小!
 

參考書目:

McGettrick, B. (2005). “What is education for?” In T. Alexander & J. Potter (2005). Education for a Change: Transforming the way we teach our children. London: RoutledgeFalmer.
 

鄒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