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說三十七:家人卦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家人卦由巽卦和離卦組成,上「巽」下「離」,「巽」為風,「離」為火,因此叫做「風火,家人」。
「家人」二字,可以見文知義,就是「家中的人」,或索性就用現代的詞義,「家人」就是「家人」。
上是風,下是火的圖象,怎樣能會出「家人」的意思呢?這是煞費思量的。「風自火出」,用一點點物理知識,還是容易理解的。下面有火,附近的空氣變熱,因而體積膨脹,繼而上升,形成一股上升氣流。空氣動,便成風。這樣解釋「風自火出」,還是言之成理的。熱空氣上升的道理,古人應是相當了解的。相傳是諸葛亮發明的孔明燈,能飛上天空,所用的就是這個原理。中秋節常見的走馬燈,燈筒能夠轉動,用的也是這個原理。即使古人看不到空氣膨脹上升,也一定見過生火而出現的煙,煙不是也可視為有形的「風」嗎(熱空氣帶着浮懸粒子向上升)?再者,風與火也是關係密切的。「風乘火勢」是常用的詞語,赤壁之戰時,孫權和劉備聯軍想用火來燒曹操的連環船,也要借助東風。注解《易》的人都是這樣說的:「火熾則風生」(陳夢雷《周易淺述》),「火之所以盛者,風也,火盛而風出焉。」(蘇軾《東坡易傳》)
然則,這風與火,又如何與「家人」拉上關係呢?孔穎達《周易正義‧疏》,揭示出得這卦名的思路。他說:「火出之初,因風方熾;火既炎盛,還復生風。內外相成,有似家人之義。故曰『風自火出,家人』也。」原來火與風,有一種內外的關係。從卦象看,當然是風為外,火為內了。從人事看,一家的人,也有內外的關係,一般來說,「男主外,女主內」。既然兩者都有相類的關係,「風自火出」,便可視為「家人」的象了。
但事事物物之中,有內外關係的,又何止於火與風,但不是所有有內外關係的都可以會出「家人」之義,因此我們要再進一步追尋火與風可會出「家人」之義的解釋了。「家人」卦主要是講治家之道,如果家中有賢慧的女人,治家有方,男人無後顧之憂,專心在外努力,正像《彖傳》說的「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亦即上段所引用的話:「內外相成,有似家人之義」。在這卦的六二爻辭,恰好可以看到一個有風、有火、有家人的描述,幫助我們把這風、火、和家人連繫在一起。爻辭「六二,无攸遂,在中饋,貞吉。」(沒有分心在外,用心燒飯煮菜,貞定則吉。)古代婦女,主持「中饋」是很重要的事(「中饋」除燒飯煮菜外,還借代來指家中事務)。現在女子出嫁,很多家門口仍會貼出「敢謂素嫻中饋事,也曾攻讀內則篇」的喜聯。生火燒飯,炊煙裊裊,這就是「風自火出」之象。家中的孩子期待着飽腹的晚餐,飢腸碌碌的丈夫,遠望炊煙,正在加快腳步回家,這不就是「家人」之象嗎?
要理好家,必要理好自身
這卦的《大象傳》辭提出的啟示是:「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很多《大象傳》辭是從兩個象的組合而得啟發,但這則《大象傳》辭卻是從卦名「家人」出發。要理好家人,必先要理好家,要理好家,必要理好自身,要理好自身,必先理好自己的言行,理好自己的言行,就要「言有物,而行有恆」了。「君子觀風火之象,知凡事由家而出,而家之本又在乎身也。修身莫大於言行,言必有物,實而不虛。行必有恆,常而不變。則身修而家治矣。」(陳夢雷《周易淺述》)
這裏要稍加解釋「言有物」的「物」字和「行有恆」的「恆」字。「物」字作「事」字解。《周易正義‧孔疏》說:「物,事也。言必有事,即口無擇言。行必有常,即身無擇行。正家之義,修於近小。」這句話中的「口無擇言」,並不是「口不擇言」。《孝經‧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意思是說出口的話和做出的事無須再經選擇,意即說的話及做的事都很正確。「恆」字作「常」字解,在前面第32卦「恆卦」時,已經解釋過。孔穎達《疏》,把「行有恆」解作「行必有常」,程頤把這字說得更具體一點,說是「常度法則」:「物謂事實,恆謂常度法則,德業之著於外,由言行之謹於內也。言慎行修則身正而家治矣。」(《伊川易傳》)要是把「行有恆」字解作「做事要有恆心」,是不大準確的。
上引程頤的「言慎行修則身正而家治矣」一句話,很容易使我們想起《大學》中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人」卦說的是「齊家」之道,要「齊家」,必先修身,所謂「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第一章》)。「家人」卦的《大象傳》辭,便把「修身」的一個方面落實地寫出來:「言有物,而行有恆」──說話要根據實事,行為要守著常度法則,這樣做便可理好這個家了。
上面說的,好像是一些普通家庭的事,但《大象傳》中的「君子」,一般都屬統治階層。統治階層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所以這則《大象傳》辭說到修身,便特別提出了言行。《易‧繫辭上》有這一段說話:「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這段話的大意是:一個統治者,在自家的地方說一些話,如果話是好的,遠遠的地方都得到和應,如果話是不好的,千里之外的人都不會依從。說話會影響到民眾,行為會影響到遠近。 說話和行為,在一個統治者來說,好比是門戶的轉軸或弓弩上的機關。轉軸和機關的發動,關係到個人榮辱,關係到天地萬民的福祉,怎可以不謹慎呢?
《易‧繫辭》把言和行放到「榮辱之主」、「動天地」的高度,無怪「家人」卦的《大象傳》辭特別要提出「言有物而行有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