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內地疫情得以在短短半年內受到控制,經濟與社會秩序正快速復蘇。我們也觀察到,科技對大健康領域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融合創新應用正在加速地進行。

新冠疫情引發了中國以增長為經濟主導的發展模式下沒能完全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全國公共衛生改革中,「新一代智慧城市」的角色十分重要,不僅要覆蓋特定的垂直領域,亦將囊括公共衛生等更多領域,向以人為本目標演化。

《經濟學人》今年7月,與一家近年聲名鵲起的「21st Club」,以疫前和疫後的賽事,對球壇上一個長期存在、但也難以解釋的「迷思」——主場優勢,做了一次「類干預」的差分解釋。

自從大數據問世後,傳統市場研究機構的生意也大不如前,當線上節目備受追捧,你還會相信從前的收視指數,還是更接受公開的互聯網點評數據呢?

新冠危機讓AI大顯身手:從疫情預測模型、病毒基因序列剖析,到患者的醫學影像判讀等,也預告了未來社會,超級政府與科技巨獸的降臨。

選舉人團制度一直被反對「一人一票」的用來造勢,認為美國的民主亦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世間根本沒有絕對的民主云云。

因應機械人的形態、功能和科技應用的多元性,在藝術學習可以利用的空間非常大,單從機械人原形的藝術表現上已有很多現成例子。

人類不是機器,每人每日都只有24小時。當工作量暴增又要超時工作,沒有足夠支援的情況底下,偶有錯失實屬無可厚非,不應怪責個別人員。

「發展才是硬道理」,機械與機械人在社會現代化進程,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技術條件。在人類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高科技時代,對機械人的造型、技術設計和場景應用,更可以有無限想像。

為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研發,科大數據學家Matthew McKay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設立了首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大數據平台“COVIDep”。

古語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古而今,人類不斷追求創新,工業革命確實為人類帶來進步、挑戰和機遇,也標誌着科技文明的里程碑。

紐約市是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城市,超越香港。令人費解的是既然紐約市經濟乃全球之冠,為什麼它的抗疫表現遠遜香港呢?

港大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提出一種嶄新方法,採用人口流動數據,準確預測新冠肺炎傳播的規律,並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可於早期識別出傳播新冠肺炎的高風險地區,有助公共衛生專家及各國政府盡早實施傳染病防控措施。

人工智能有助醫學界控制新冠病毒疫情。抗疫研究再一次反映出人工智能的實用性,它可以有效地在不同的範疇及場景排難解憂,成效斐然。

公司還在苦惱如何轉型?打工仔發現競爭力開始減弱?你開始了解大數據(Big Data)嗎?再不來學習,就要被淘汰了!

隨着疫情自去年底急劇蔓延,案例數目不斷地增加,這情況對大數據分析的確很有幫助,但科學家在數據蒐集過程中經常遇到以下幾個問題。

儘管4月初日本政府有可能撤消免簽入境限制,說不定還有約一個月時間規劃赴日賞櫻。唯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在疫情迅速蔓延之時,市民應考慮延遲所有非必要的外遊計劃。

在今天科技時代,球會要達到這目標除了依靠球員在每場賽事中表現出色之外,管理層在球場背後如何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亦十分之關鍵。

浸大與慧科建立夥伴關係,將有助以數據主導的方式開展深入研究計劃,並推動利用創新意念和方法,培育新世代所需要的新聞工作者及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師,長遠有利整個媒體業界的發展。

一個良性的Fintech ABCD建立起來,成為世界的龍頭,企業家要知曉基本概念,從中制定未來發展方向,否則被時代淘汰是必然的事。

中國最大搜尋引擎百度在年三十晚(1月24日24時)發表《新型肺炎百度大數據報告》,該報告有兩點提及中老年人的防疫意識有待加強,特別需要留意。

年初三 「赤口」善信都會到沙田車公廟轉風車,祈求新年大吉大利。現時香港在疫症的陰霾之下,未必適宜出行。

在數碼年代,網絡安全已成為企業營運不能忽視的環節。但有調查指出,本港企業在保安管理、員工意識及主動性方面尚待加強。

數據如果作為一種產品,很難用成本定價,因為數據的價值更大取決於決策的效果,而邊際成本會隨着重複使用愈多而降低。

車品覺表示,內地正就數據安全立法,因此使用數據上,將面臨更大的制約。然而,無論如何,數據的透明度,對科技發展十分重要。

11月21日,英國《經濟學人》發行年度特刊「The World in 2020」,前瞻下一年度及未來趨勢。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在年刊發表署名文章《我們處在爆炸式創新的前夜》。

公開大學一直強調培育應用專業人才,為配合大學方向,公大科技學院一直努力從多渠道了解社會需要,建立和設計嶄新課程,為業界提供所需人才。

學校一直提倡家校合作,家長、學校的配合可以令學生更有效學習及成長,為什麼STEM又會認為不當呢?

社會正在全面而迅速走向碎片化,與上一代比較,年輕一代的職業觀、成功感、幸福觀,會很不一樣。他們對於工作職位,不如上一代那麼重視;也就是說,他們愈來愈個人化、個別化、個性化。

人工智能以迅猛之勢進入教育領域,但是人工智能既對促進學習有積極的作用,又會帶來一些問題,不可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