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ug 13 2025 19:59:2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編輯精選

參考上海做法 創造生物柴油循環經濟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7
目前香港依賴進口柴油,卻同時出口大部分本地生產的生物柴油。政府應推行多項政策以推動大眾轉用生物柴油,促進其生產和技術發展,並為生物柴油創造循環經濟。
專訪嚴吳嬋霞:兒童文學情不渝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7
70年代,香港市面上充斥着暴力與色情的「公仔書」,於是由何紫牽頭,發起組織一個專業的團體,把關心兒童成長的文藝工作者團結起來,推動兒童文學及兒童藝術,這便是後來的香港兒童文藝協會。
從同病同治走向治未病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5
隨着對基因的了解、大數據分析、儀器與檢測技術進步,精準醫療能做到「同病異治」,為每個病患量身打造適合的療程。
梁秉中教授:希臘神話裏的醫學淵源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4
醫學名稱可以極複雜、極專門,不屬醫學專業者,難靠一般邏輯經驗理解。先掌握字首和字尾的意思,有助於進一步明白全字,搞清道理。如果醫學名詞與神話傳說直接有關,確能產生過目不忘之效。
曾建勳:STEM教育的迷思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1
STEM教育百花齊放,本是一件大家樂見的。但欠缺課程定位,給人雜亂無章的印象。到底科學素養如何培養?數學和科學有什麼分別、兩者如何定位?是否忽視了中英文的訓練?
羅文華:香港社會企業面臨的困難及改善建議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0
南韓及多國政府視社企為社區經濟一部分,鼓勵平等參與的管理模式,以及提供充足指導及支援。相反,港府只將社企置於扶貧框架之下,甚少提及其對香港經濟帶來的諸多貢獻,港府有必要再思社企的經濟角色。
潘俊恩:文憑考試有善可陳,因材施教有跡可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9
文憑考試作為應試教育的一員,是現實社會追求形式主義的副產品。學子自幼便於成人設定的規則內學習,文憑考試只是社會諸多挑戰之一,掌握考試系統便等於掌握別人設立的生存系統。
精神導師派克:人類寶貴的特色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8
要是有人問我:「派克醫師,人的本性是什麼?」我最常給的答覆就是,根本沒有這種東西。這也是我們做為人最了不起的一點。
不論死活,我都背着你!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8
往事並非如煙,金庸畢生背負着梁林,久縈於心,未能放下。他把梁林的生平轉化成《射鵰英雄傳》的故事;隨着小說持續地獲得讀者青睞,兩人的煌煌事蹟便可超越年代留存於世,不會消如煙塵,隨風而逝。
精神導師派克:無懼改變、正視命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7
改變一個人的現實觀、世界觀與感情轉移,十分困難,但為了不斷的擴充自我,開發人際交往的新領域,把愛當作生活的重心,改變就在所難免。
陳茂波:藉助市場力量 深化電子支付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2
消費券計劃的安排是希望能做到各適其適,同時透過增加參與計劃的營辦商數目,借助市場力量擴闊應用的層面和範圍,並讓市民和商戶享受更多新的優惠,使電子支付的發展可以更廣、更快、更深。
西西:是怎麼開始的呢?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30
寫康熙的歷史小說很多,但寫康熙一朝的欽天監,我還沒有讀到。5年來我邊看邊寫,不斷有新的認識、新的想法。
尹國聖教授:對連花清瘟臨床試驗的統計學質疑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7
至今兩年過去,仍然沒有連花清瘟的大型3期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問世。因此,連花清瘟的有效性仍然需要嚴格的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
羅文華:對香港城市治理之建議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6
香港要走出城市治理的誤區,須從更寛廣的視野和思維出發,走源頭治理、系統治理、長期治理的道路,在經濟創新發展中不斷解決各種問題。
潘俊恩:香港對YouTube投鼠忌器,當自主研發本地平台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5
香港的本地平台必須佔據主導地位,才能對抗西方媒體肆意制裁本地政要的手段,杜絕外國勢力干預,亦能避免以中國大陸媒體作為替代品,將極端民族主義和篩選言論的影響力降至最低。
羅文華:香港城市治理面臨的挑戰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5
進入21世紀,隨着經濟全球全球化,急劇的市場競爭、資本的快速流動、緊絀的公共財政、互聯網社交媒體興起,香港面臨哪些城市治理問題?
何福仁:從石頭裏舒伸的桃花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4
《石頭與桃花》書名的「石頭」應綴自其中的〈石頭述異〉,「桃花」則是〈桃花塢〉。不過,植物可以勇敢地從困難的石隙茁長,我們又何妨運用聯想,桃花從石頭裏舒伸。
大學圖書館轉型:甘把金針度與人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3
自從世界步入資訊時代,大專院校圖書館面臨『圖書館消亡論』的挑戰。學習模式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紙本資源也不再是學生和教師吸收知識的唯一選擇。
專訪張家朗父母:兒子獲「雙世一」 冀壓力變動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2
香港劍擊代表張家朗,升上男子花劍世界排名第一,再度刷新了職業生涯及香港劍壇紀錄。張氏父母期望張家朗再接再厲,平常心面對,繼續將壓力變為動力,也要勿忘初心。
陶傑:電影《E.T. 外星人》的洗腦工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2
史提芬史匹堡是戰後長大的獨立電影人,也是自由知識分子進軍荷里活的代表人物。這一代人對父母的反抗,首先表現在對外星人來地球的恐懼,提出另類觀點:為何假設外星人都是敵意的侵略者?為何人類不能與外人做朋友?
政府飛行服務隊專訪:使命雖遠必達 運油輪驚險救援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1
飛行服務隊上周六(4月16日)在香港以東300公里的水域,由一艘發生爆炸的運油船上,救出6名船員。究竟今次海上救援的難度有幾高呢?一起來看看。
專訪鄧炳強:冀6月諮詢 今年內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0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指出,香港《基本法》第23條在維持整體國家安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特區政府原本計劃本年5月在保安事務委員會提出23條本地立法,但由於新冠疫情延遲到6月,他期望就23條立法盡快諮詢。
施仲謀教授:從詩詞欣賞到品德情意教育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9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重中之重,是教學上最難處理的問題。但這些皆可從豐富的詩詞經典中找到素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踐,古為今用,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品德情意的熏陶。
專訪鄧炳強:國家托舉、社會護航擎起「生命方舟」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9
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相信,在歷屆特區政府建立的良好基礎下,新政府管治團隊將全速做好後疫情時代的民生經濟康復工作,帶領香港抓住機遇,重新出發。
有人隔窗朝我揮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8
深情書寫30位藝文界名人,包括劉德華、鍾楚紅、王菲、周潤發、張艾嘉、陳百強、關錦鵬……記敘他們甚或燦爛,甚或黯淡,甚或缺憾的人生風景。藉由文字為他人獻上真摯的祝福,為自己留下溫暖且芬芳的文學美醇。
網絡湧現保健迷思,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危言聳聽?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7
醫學並非信仰,醫學是根據證據行醫。話雖如此,這也不代表醫學全然為真。我們現在之所以採用這些療法,乃是基於大量證據證明它們的用處。光是宣稱它如有神效,稱不上理由,一點也不!
BioNTech創辦人、吳沙忻夫婦如何發掘人體對抗新冠病毒的武器?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6
對於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自然界的人來說,mRNA一直是令人着迷的研究對象,但它幾乎不受臨床研究人員的重視。它是如何被發現?又為什麼成為了對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疫苗成分?
陶傑:俄國人的民主艱辛探索失敗了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4
俄羅斯的民主實驗失敗,因為國土面積大、資源豐富、人民有3億之多,比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等,既是國力經濟優勢,也是沉重的包袱。
大家樂集團啟動食物援助計劃 「大家開飯」向基層提供食物援助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3
為支援面臨經濟困難家庭、失業及低收入人士,大家樂集團推出首個食物援助計劃「大家開飯」,合資格人士可於8個星期內憑「開飯咭」到大家樂快餐分店兌換飯餐。
尹國聖、陳齊浩:用數據說話──香港抗疫為何惜敗新加坡?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2
疫情持續至今,香港老人院成為疫情重災區,而新加坡由於mRNA疫苗接種率高,正慢慢走出疫情。同為昔日「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我們應借鑑其抗疫經驗,令公眾正確認識疫苗作用,才能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