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Aug 16 2025 19:32:4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
政局
香港
中國
台灣
國際
教育
親子
幼兒教育
小學
中學
高等教育
國際教育
文化
文學
歷史
藝術
語言
影視
音樂
財經
投資
地產
金融
生活
心靈
潮流
飲食
旅遊
健康
中醫
西醫
保健
運動
商業
企管
創業
領袖
科技
科研
科普
影片
名家榜
灼見活動
關於我們
政局
香港
中國
台灣
國際
教育
親子
幼兒教育
小學
中學
高等教育
國際教育
文化
文學
歷史
藝術
語言
影視
音樂
財經
投資
地產
金融
生活
心靈
潮流
飲食
旅遊
健康
中醫
西醫
保健
運動
商業
企管
創業
領袖
科技
科研
科普
影片
名家榜
灼見活動
關於我們
首頁
名家榜
編輯精選
編輯精選
名家觀點
中大醫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政府應積極考慮以居家治療及隔離作為最後手段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3-01
若默沙東及輝瑞新冠病毒口服藥,分別能在今年3月及5月抵港,政府應積極考慮以居家治療及隔離作為最後手段。
名家觀點
林順潮:香港「不封城」動態清零 三大行動綱領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28
在隔離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家居隔離適用於輕症/無病徵患者或密切接觸者。要「優化」家居隔離,首先要立例禁足,如家中有人呈陽性,則其同住家人皆應被定性為密切接觸者,也應立即隔離及禁足。
灼見來論
俄烏戰爭正酣,中國處境尷尬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28
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曖昧態度,突顯現今的尷尬處境。中國一方面與烏克蘭保持友好,堅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一方面對俄羅斯的擔憂表現理解,指責美國和北約東擴的威脅,並有可能為俄羅斯提供經濟支援。
書海尋珍
魯金:談九龍城寨歷史,不可不知「九龍」一地的命名由來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26
香港的得名是因為香港島有村名香港,九龍是因為有村名九龍而得名,這是顯而易見的。
商情
全球水墨畫大展2021 線上登場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26
受水墨畫迷關注的全球水墨畫大展較早前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因疫情關係,未能前往親自前往場地參與的人士,可以在網上鑑賞部分作品。
灼見教育
聖保羅書院舉辦重量級網上研討會 助學生拓寬視野開創未來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25
政府早前宣布中小學及幼稚園提早放暑假,不少家長擔心子女的學習進度會因此落後。面對疫情,學校如何在新常態下透過網上教學支援學生持續學習,以正向心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文章摘萃
陶傑:中國當下三大女性案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24
「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的英譯,令拜登也引為口號呼喊取悅國內的婦權人士,可見中國70年代對西方的宣傳,婦女形象的包裝、潛移默化,相當成功。
射鵰解謎
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24
金庸刻意布下迷陣,隱藏了大量謎題在《射鵰英雄傳》之中。因此,幾乎每個人物、情節和各種武功招式,作者都悉數運用了「調轉」,甚至再融入「合而為一」的技法建構出來。
名家觀點
平機會主席朱敏健:不應基於染疫者的背景而歧視整個社群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22
指責和排斥無辜者絕對不會有助大家預防感染,反而抹殺了不同種族和階層一直以來在抗疫路上的付出,對整個社會共同抗疫造成打擊。
書海尋珍
黃樹志:持守文人價值的蔡德允女史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20
香港本土琴學風格與內地1970年代以來的琴風截然不同,直接傳承自中國的傳統文人精神。禮失求諸野,蔡德允老師在香港守成的傳統藝術文化,回歸返哺中原,意義非凡。
書海尋珍
魯金:古老的中環街市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19
多年來本港興建了很多新型的街市,各街市都有綜合用途的設計,其中有些街市除有垃圾槽及供應洗街車用水的設備外,並將天台闢作兒童遊樂場。這種將街市作綜合用途的構思,是始自中環街市的。
文章摘萃
陶傑:論國家級躺平主義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17
躺平主義未必是壞事,因為國運使然,躺平可以是一種消極的動力。
灼見醫療
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與病毒共存絕不能學 「是與病毒共到黃泉」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14
對於當下有人倡導在香港「與病毒共存」,盧寵茂特別強調,Omicron絕對不是流感那麼簡單,他說提出「與病毒共存」的說法,其實是與病毒共到黃泉,「病毒是不會跟你共存的,它只會帶你到黃泉」。
灼見來論
中央幫扶下香港要做好的三件事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14
戰時狀態組織能力、領導指揮能力最重要,不能各自為陣!內地團隊願意與香港組成專班,分享內地抗擊這一波疫情的做法和經驗,針對香港防控疫情的實際困難,制定共同抗擊疫情的策略和措施。
書海尋珍
龍應台:走一條沒走過的路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13
做一件「超過」的事,通常也是獨處時與自己深度對話,才能完成。
訪談錄
專訪鋼琴家李喆──發掘音樂力量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12
雖說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努力,但有些人的音樂天分毋庸置疑,像李喆這種未識字先學琴的,似乎早已註定走上音樂路。
書海尋珍
中國支持緬軍政變?韓恩澤:北京正陷於兩難局面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12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強調以東盟為中心解決緬甸危機方法,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東盟究竟如何幫助改變緬甸軍方想法。可是,不作為則使得中國陷入極度被動,反而會導致緬甸公眾排華。
文章摘萃
陶傑:烏克蘭當有驚無險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09
真正惹毛美國,有珍珠港的先例,後果非同小可。普京會在最後一刻,找一個下台階,與同樣不想打仗的拜登尋求最後妥協。烏克蘭應該有驚無險。
灼見投資
Bitcoin取代黃金對沖通脹?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2-04
現今市場投資產品多不勝數,要直接對沖通脹大可選擇相關的各式各樣ETFs(交易所買賣基金),就連歷史悠久的黃金也逐漸保不住其抗通脹的江湖地位, 遑論新興的、只靠小圈子自吹自擂的Bitcoin?
教育眼
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的進一步剖析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29
本文展示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的因素、影響、建議及重要事項。
文章摘萃
陶傑:單獨挑戰普京的硬漢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27
真正的政治異見分子,擁有鋼鐵的意志。普京為此一政敵,傷盡腦筋。舉目今日世界其他國家的民運領袖,納瓦爾尼確實鶴立雞群。
灼見經濟
馮邦彦:創興銀行──橫跨港穗,深耕大灣區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26
根據英國《銀行家》雜誌的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創興銀行從2013年的722位升至2020年的381位。創興銀行發展已成為聯繫港穗兩地金融、經濟的重要紐帶之一。
名家觀點
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疫下混合式教育成新常態 建構共享平台推動創新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25
疫情急遽轉變,雖為教育界帶來衝擊,同時迎來改革的機遇,各位同儕應繼續拓展國際視野,善用創新教學,發掘學生無限潛能,並照顧學生於疫下的身心靈健康發展,共同實現「教育當下.立足未來」的願景。
灼見文化
廣州有叉燒包嗎?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23
「省港馳名」或會出現在某些具有懷舊色彩的廣告話語中,但人們大概已忘卻什麼是「省」,為什麼要用「省城」來稱呼「廣州」,更遑論對過去「省城」所具備的行政地位、歷史意涵,以及與香港的關係能有深刻的認識。
教育眼
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的現況及趨勢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22
本文展示學生退學的情況、退學學生的去向、教師離職的情況、離職教師的去向,以及學生離校及教職員離職的趨勢。
商情
華懋荔枝窩故事館揭幕 保育永續慶春約傳統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21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摩天大廈林立,予人以「石屎森林」的印象。但如果細心發掘,香港其實也有歷史悠久的鄉村文化值得探究。
灼見文化
玄學家蔡興華:壬寅虎年 迎難而上 疫症受控 仍需待時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21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再過幾天就是中國人最重視的農曆新年了,《通勝》編纂者、蔡真步堂第四代傳人蔡興華女士為我們說說壬寅虎年新春及歲晚各事吉時、月令分析。
文章摘萃
陶傑:似曾相識拿破崙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20
今日許多法國人,都覺得拿破崙不是一個帝國主義擴張者,而是散播法國式自由平等理念的英雄。
名家觀點
疫苗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冀農曆年前後,有30萬70歲以上長者接種首劑疫苗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17
社會要學曉聚焦預防重症死亡,才是走出大流行的方向。與病毒共存的大前提是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全民,從而將新冠肺炎死亡率由2%,減低到千分之一以下,這樣才不會壓垮醫療系統,社會才有機會回復正常。
書海尋珍
鄧達智:張愛玲・Clothes-Crazy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1-16
張愛玲本人寫衣手法以現代時尚追求者的角度批判,相信得分並不高,但也不失為一位具有前衛膽識的好手。這番「前衛」,加上與炎櫻拍下不少照片遺留後世,相信張曾為「與眾不同」興奮了好長一段青春歲月。
上一頁
49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頁
熱門文章
嶺南畫脈一代巨匠何永祥
益行
萬眾期待的GPT-5 對教育的四大結構性影響
馮穎匡
劉兆佳教授:高級公務員政治化計劃失敗 特首孤立無援? 中央決心重塑香港政治格局 如何培養新管治人才?
本社編輯部
專訪蔡若蓮:策略攻亞洲中東等地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
本社編輯部
阿咩正傳與鳳凰傳奇
陳家偉
從球場到未來 三人籃球賽塑造青年夢想
何劍輝
特朗普訪華背後突顯美國能源斷供戰略危機
何志平
例外論的崩潰乃必然
張建雄
中國國力的後發先至
張建雄
灼見名家十一周年論壇──國際新形勢下香港如何轉型
本社編輯部
舉報虐兒條例與推動長幼共融
陳家偉
紀念胡鴻烈博士與樹仁精神:改變命運的教育之路
來文
疫後經濟不似預期 公關王曾醒明助基層:勿以善小而不為
本社編輯部
逆市跨國合作 漫畫人張志偉:拓港漫重要一步 低成本維皮續新品
本社編輯部
規管網約私家車──最後一公里
羅祥國
世界不穩定之因
張建雄
世界運動會成都揭幕 規模最大 安檢極嚴 貝鈞奇:港全運會可參考接待管理
本社編輯部
從梁振英言論看香港路線
袁彌昌
活出敦仁博物 留政府資源給更需要的辦學人 孫天倫懷樹仁校監胡鴻烈、校長鍾期榮伉儷
本社編輯部
美國人眼中的特朗普、澤連斯基、馬斯克
張建雄
提示訊息
您已成功加入電子報名單.
Launch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