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浪潮中,中美兩國在政府引領國家發展的進程上,近年呈現明顯分野。值此北京兩會召開之際,剖析政府工作報告,能洞察背後深層緣由。
兩國都會發表年度工作報告。中國在3月兩會由總理發布,美國「國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一般在1月或2月由總統發表。它們都有總結過去、規劃未來的共性,但在諸多方面差異顯著。
一、美國的總統國情咨文:空洞設想 難以落實
美國國情咨文政治競選色彩濃厚。總統演講為迎合選民和利益集團,言辭煽動,經濟政策受利益群體博弈左右,搖擺不定。表達的外交,「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貫穿其中,隨意加徵關稅,挑起貿易爭端,還干涉他國內政,維護霸權。
國情咨文雖勾劃年度政績與未來政策走向,可是政策多停留在構想層面,實施需國會批准。黨派權力角逐和利益博弈,使政策在冗長政治程式中常夭折,淪為空文。政權交替時,前任政策易被推翻,特朗普政府交接就突顯美國體制內耗嚴重,阻礙經濟等關鍵領域發展。
二、中國的總理報告:深思熟慮 如箭在弦
以今年為例,國務院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用詳實資料和務實態度,回顧過去一年的發展,經濟運行平穩且穩中有進,完成各項主要目標,還為當年發展指明方向。
報告依據事實和資料,梳理經濟、民生等方面成果。經濟領域列出GDP增長、產業結構調整成果;民生上,就業、教育、醫療等政策切實解決民眾需求。外交上,中國堅持擴大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等,更以實際行動證明開放合作決心。
從政策延續性看,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策和目標有長遠規劃與連貫性,「五年規劃」等長期戰略穩步推進,各階段政策相互銜接,推動中國邁向現代化強國。

三、中國報告:嚴謹科學流程 全力落實彰顯擔當
自1954年起,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總理向全國人大匯報工作、規劃未來的關鍵載體。如今的報告凝聚智慧,歷時數月,誕生與實施環節嚴謹複雜。
- 「前期調研」廣納智慧
- 「起草撰寫」精雕細琢
- 「審核把關」層層嚴格
- 「最終發布」後還有兩會深度解讀。(註1)
報告通過只是開始,為確保政策落地,中國構建了全方位監督、監測和督促機制。
- 「責任分工」明確到人
- 「監測評估」精准高效
- 多元「監督檢查」凝聚合力
- 「問責機制」嚴肅有力
- 「社會監督」公開資訊全民參與。(註2)
中國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立足民生、注重合作、政策連貫;美國國情咨文則充滿政治博弈、奉行保護主義、政策多變。這些差異源於兩國不同的政治體制、歷史文化和發展道路,深刻影響兩國乃至全球發展走向。
中國發展如破浪龍舟,政府工作報告是精準航圖,全體人民齊心划槳,在嚴謹規劃與認真落實驅動下,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穩步邁進。
註1:
- 「前期調研」廣納各方智慧:在前期調研階段,眾多部門緊密協同,共同發力。國家發改委憑藉專業視角,聚焦宏觀經濟形勢研判與重大專案推進情況;統計局則依託海量資料資源,為調研工作提供堅實的資料支撐。與此同時,專業調研團隊深入基層一線,走進企業、社區和鄉村,廣泛收集最真實、最鮮活的一手資料。不僅如此,還通過舉辦座談會、搭建網路平臺等多元化管道,積極傾聽專家學者的專業見解、企業家的發展訴求、基層代表的心聲以及普通民眾的意見建議,力求確保報告內容緊密貼合社會實際,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根本意願。
- 「起草撰寫」 精雕細琢:起草撰寫環節,由國務院研究室等部門抽調的專業人員組成核心團隊,他們憑藉深厚的政策理論素養和豐富的文字表達功底,對收集到的各類資料和意見建議進行全面梳理與深度整合。在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精準確定報告的整體框架、重點內容以及核心觀點,隨後展開初稿撰寫工作。初稿完成後,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政府內部經歷多輪反復討論與精心修改,廣泛徵求國務院各部門、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意見回饋,根據這些寶貴意見對報告進行反復打磨,直至臻于完善。
- 「審核把關」層層嚴格:審核把關過程堪稱嚴格縝密。報告初稿完成後,首先提交給國務院領導進行審閱,從國家治理的宏觀層面提出修改意見;之後再呈遞給黨中央領導審閱,確保報告內容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政策方向高度契合。此外,政府工作報告草案還會提交至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初步審議,常委會組成人員從法律、政策、民生等多個角度進行深入研討,為報告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增添堅實保障。
- 「最終發布」兩會深度解讀:在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向全國人民發布。隨後,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權威專家學者迅速跟進,通過多種管道對報告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將報告中的政策要點、發展目標以及戰略部署進行細緻剖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會各界廣泛傳播,讓政策意圖深入人心,凝聚起全社會共同奮進的強大共識。
註2:
- 「責任分工」明確到人:國務院將報告中的目標任務進行系統分解,精確細化到各個部門和具體個人,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確保每一項工作都有明確的責任主體,每一個目標都有專人負責落實,從源頭上杜絕責任推諉現象的發生。
- 「監測評估」精準高效:借助先進的資料監測技術和專業的協力廠商評估機構,建立起全面、科學的監測評估體系。統計部門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定期收集、分析各類關鍵指標資料,即時跟蹤政策落實進度;協力廠商評估機構則以獨立、客觀、專業的視角對政策落實成效進行全面評估,為政府決策提供準確、可靠的參考依據。
- 多元「監督檢查」凝聚合力:充分發揮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行政內部自我監督的協同作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聽取專項工作報告、開展執法檢查等方式,對政府落實報告目標的工作進行嚴格監督,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政協通過組織調研、提交提案等形式,積極為政府工作建言獻策,發揮民主監督職能;政府內部的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則加強對各部門、各地區工作的日常監督檢查,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資金使用合理規範,形成監督合力。
- 「問責機制」嚴肅有力:建立健全嚴格的問責機制,對於工作落實不力、未能完成目標任務的部門和人員,依據相關規定嚴肅問責,絕不姑息遷就。通過問責機制的有效實施,督促各級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主動履行職責,確保各項政策措施高效落實。
- 「社會監督」資訊公開全民參與:通過政府官方網站、新聞發布會、政務新媒體等多種管道,及時、全面公開目標落實情況和工作進展,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同時,積極鼓勵公眾通過各種合法管道提出意見和建議,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全民關心發展、參與發展、監督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原刊於《文匯網》,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