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廿八,洗邋遢」,快到年廿八,不知大家「洗咗邋遢未?」正當你「洗邋遢」時,有否想過清潔家居的同時,可能已將「邋遢轉移」至我們的環境及肚中?相信不少人都知,不少同類產品使用了大量化學物,當中可能含有對人體、環境及海洋有害的化學物,最後更透過食物鏈「回歸」到我們口腹之中,引致各種疾病。大家是時候考慮,只為強大清潔效力而追求更多化學物嗎?
除了護膚及沖洗用品外,家居清潔劑亦經常會用到容易引起敏感的香料。當中以檸檬烯(limonene)最為常見,雖然天然檸檬烯亦存在於檸檬及橙之中,唯當它被用於清潔用品時,為了加強芳香及去污作用,濃度難免較高,自然更容易引起皮膚敏感。當然,仍需視乎個人體質,惟近期天氣乍暖還寒,皮膚更容易出現敏感,消費者還是小心為上。
檸檬烯易致皮膚敏感
另一方面,不少清潔劑均含有揮發性物質,包括上文提及的檸檬烯及阿摩尼亞等。前年美國約克大學便有研究指出,高濃度的檸檬烯在空氣中,有機會與空氣中其他氣體產生反應,並有機會轉化成致癌物甲醛,可能會對人體精神系統造成影響,以及引發鼻癌和喉癌等癌症。雖然有指要配合高溫才會轉化,卻不能排除日積月累下的影響。因轉化為甲醛的含量難以估計,現時亦沒有相關的檢測標準,消費者只能可避則避。
另一常見化學物──起泡劑
而阿摩尼亞(氨質)或阿摩尼亞複合物,則常見於玻璃及廚房清潔劑,由於使用過程中會釋出有害的有機揮發性化合物(VOCs),亦有機會損害眼睛和肺。含阿摩尼亞的噴霧式清潔劑,則更容易於不為意情況下沾上皮膚、眼睛或吸入肺部。雖然一般情況下,可被肝臟排出,但此舉一來會加重肝臟負擔,二來一旦血液中的氨質超過正常值:30-130ug/dl,就有機會傷害腦與神經的功能,甚至有機會引致肝昏迷,故使用時必須注意通風。
另一種於清潔劑常見的化學物便是起泡劑。之前本會文章亦提過月桂基硫酸鈉(SLS),因為成本低而最為常見於潔面、洗髮及沐浴等用品。其實SLS亦會用於家居清潔劑,如地板清潔劑,以加強清潔用品中的起泡及清潔作用,但普遍被認為容易刺激皮膚及引起敏感。
那麼,不使用含有上述成分的清潔劑便可以了?非也。上文提及的化學物只是冰山一角,還有酚、乙醇及二甲苯等有害化學物,亦常見於家居清潔劑,有機會透過皮膚及呼吸管道進入人體。
加上坊間不少清潔劑的成分標籤模糊,同一種化學物又經常有不同名稱,發展速度又遠高於科研及法例,難以即時考究及監管所有化學物。所以要保障自己,本會建議大家減少使用化學清潔劑。
應減少用化學清潔劑
另一個問題是,無菌便是好嗎?為了追趕現代人求快的心態,清潔劑漸趨多功能及清潔效力更強,卻有機會同時消滅好細菌。一來自然界亦存在不少好細菌,簡單便是幫助人類消化的益生菌;而且頻繁清潔,亦可能會破壞人體的細菌平衡狀態,導致更容易患病。
2016年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發表的研究便指出,頻繁使用清潔劑,可使引發兒童鼻炎的風險增加近一倍;且兒童的鼻炎發病風險是同時受多種清潔劑影響,而非來自單一的清潔劑種類,只要我們仍然使用化學清潔劑,我們幾乎是避無可避地受影響。
據該研究計算,每家庭每周使用清潔劑的時間每增加一個小時,兒童鼻炎偶然發病、經常發病和持續發病的風險,便分別增加 2.1%、3.6%和1.2%。反之,研究指日常以清水為主進行家居清潔的家庭,則與兒童鼻炎發病的風險沒有關聯。
其實,不少天然又安全的清潔劑便在我們「左近」,我們甚至可以自製,如環保酵素。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橙、柑橘類果皮,加上黑糖及水來製作(詳見下表)。
我們還可以善用生活中的各種「小道具」,如白醋、果皮和梳打粉等,自製各式天然清潔劑及環保清潔貼士,屆時不論家居、環境和身體都不怕「邋遢」啦!
環保清潔貼士
1.去除不銹鋼煲或鍋內的焦垢,或將蘋果皮連水加熱15分鐘,只要簡單清洗便可「除焦」,而不傷表面。
2.煲與鍋外的焦垢則可用墨魚骨擦去。
3.使用具殺菌功能的白醋混和食物用蘇打粉抹雪櫃的內部,既可保障食安全,亦不需要清水過抹,免減弱白醋殺菌作用。
4.將變黃的白色廚具放入1:16的溫水及梳打水中,浸10分鐘後用水沖洗。
5.將沾上肥皂水的紙巾或棉花,「敷」在瓷磚上過夜,便可去除油污。
6.將自製肥皂水倒入噴壺,再噴向抽油煙機,油污便會隨着水溶解和滴下來。
7.用檸檬皮擦拭木家具,不單可以擦亮家具,還可以留有陣陣檸檬餘香。
8.水龍頭等鍍鉻用具,可使用沾了少許嬰兒油的棉布擦拭。
9.將檸檬對半切開,然後用切面擦拭,便能清潔器具表面水漬。
10.用洗米水浸泡沖洗白色的門窗、牀單等,具有明顯的除垢去污和增白的效果。
11.用塑料袋裏倒點醋扎在花灑頭上浸一夜,便不需要「開大水喉」來沖出花灑頭內垢物。建議至少半年要清洗一次。
12.利用果皮、糖及水等自製環保酵素(詳見附圖)。部分人會使用酒精代替糖及水促進發酵,時間會較短,惟果皮亦含有天然檸檬稀,且與酒精一樣屬揮發性物質,必須小心處理,以免釀成爆炸。
環保酵素製作方法
準備柑橘類生果皮、水和黑糖等材料,同時預備膠樽、間尺等工具。
於塑膠樽身上畫上刻號。緊記預留空間予發酵時產生的氣體。
將果皮切成面積約兩個一元硬幣大小
以500毫升水樽為例,先後加入水、糖和橙皮;比例為1份黑糖:3份橙皮:10份水,再用力搖勻。
樽身寫上日期,方便辨識。3個月後便可使用。
一般清潔,只需用1份酵素加10份水開成的清潔液清潔即可。若遇頑固污迹,便可再加1份清潔劑同用。
原刊於《都市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