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陳楸帆:人類與人工智能合撰華文科幻小說的探索者

陳楸帆相信科幻小說的題材應該既要有共性(universal)亦要夠在地,透過設定本地化場景帶出普世價值的觀點是有效的表達方式。

陳楸帆(Stanley Chan)是備受注目的華文科幻小說作家,屢獲海內外科幻小說的獎項,作品已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出版及被歐美的科幻雜誌刊登。在他出道的十多年間,中國大陸有許多優秀的科幻作家相繼崛起,快將邁向不惑之年的陳楸帆依然有其獨特地位,他是人機合撰華文小說的探索者,稱得上是站在文學和科技浪潮最前線的華文作家。今年初他的最新短編小說集《人生算法》壓卷之作《恐懼機器》,其中一個角色「分裂者」就採用了人工智能程式根據關鍵詞自動生成的對白。

眼前的陳楸帆一臉英氣,對答如流,在香港金鐘一家餐廳娓娓道出他的創作歷程。「在2017年,我有意寫一本書探討人和人工智能的關係,就想到讓人工智能學習我的寫作風格,然後再安排人和機器合寫小說,這樣聽起來好像很有綽頭,於是我找來舊同事黃詠剛幫忙寫程式。其實寫作的過程不難,最難是如何設定參數,就算只有0.01的差別,作品就會完全不同。我們花了幾個月時間調試程式,產出的文字沒有邏輯也不像小說,讀起來更像散文。我不斷思考怎樣把這些內容放在作品裏。」

人機合撰小說獲機器選為冠軍

去年,他的另一篇小說《出神狀態》也是人機合撰,他把作品送到由人工智能擔當評判的文學比賽參賽,在超過700篇小說中脫穎而出被選為第一名,卻原來勝利者也不知贏在哪裡。陳楸帆指出「人工智能(機器)的文學作品評判,最終選了有人工智能參與的小說為冠軍,而人類都不知背後是否有什麼竅妙之處。人工智能評判就像個黑盒,你不知道它的算法如何執行。」好的科幻小說他認為應該「在形式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拓闊讀者的思考空間,與讀者的生活聯上關係甚至能夠改變人類的生活。好的作品能令讀者捧讀之後再三回味,甚至急著要和別人分享」。

陳楸帆曾經在谷歌和百度等頂級科技公司做過多年產品市場推廣,這些經歷讓他的視野更開闊。「寫科幻會觸及很多科技有關的東西。一件科技產品的誕生過程經歷過程很漫長:意念、發展、敲定、成型及推出市場,會有很多人參與。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相同,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需要協作,例如印度和日本市場的想法會與我們的想法迴異。我想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寫科幻作品,不局限於中國人的視野,想像力需要超越國界。」

本地化科幻小說可帶出普世價值觀

他相信科幻小說的題材應該既要有共性(universal)亦要夠在地,透過設定本地化場景帶出普世價值的觀點是有效的表達方式。「以《流浪地球》(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最近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為例,說的是人類在災難面前如何求生和回家,這種情感是universal的。我的作品《荒潮》故事設定在家鄉潮汕附近的小島,語言和文化背景都是很潮汕的,但討論的是像電子垃圾這種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在他的新書,香港這塊彈丸之地也是他筆下的場景:「香港回歸那年的冬天」、「冷得像銅鑼灣夏天的寫字樓」、甚至大灣區都在其思想版圖之內。

看荷里活科幻巨片及港產片長大

在廣東潮汕成長的陳楸帆於九十年代常讀在大陸出版的《科幻世界》雜誌,因而認識到劉慈欣等科幻小說大家。陳楸帆憶述:「倪匡的科幻小說在小學和中學時有讀過,懸疑的氣氛吸引我不停追看。」請他說出當年對他影響最深的科幻文學作品,他直言那時《星球大戰》、《星空奇遇記》、《侏羅紀公園》等荷里活科幻巨片給他更大震撼。電影《2001太空漫遊》和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攻殼機動隊》等都是他的至愛,陳楸帆的英文名字Stanley與《2001太空漫遊》導演Stanley Kubrick是一樣的。他會像香港的外語劇迷般,追看無線明珠台930的科幻連續劇。至於港產片他偏好徐克參與的電影《蝶變》和《妖獸都市》等影像凌厲的電影,連周星馳主演的《百變星君》他也感受到科幻味。在電影DVD盛行的年代,這類電影他自言是「出一套睇一套」。上月他在香港出席美倫星際科幻大會(Melon: Sci-Fi and Beyond)時,就「如何製作廣受歡迎的亞洲科幻電影?」分享己見,他公佈他的小說已給外國電影公司相中,將被改編為電影劇本。「《侏羅紀公園》固然娛樂性非常豐富,它亦就絕種生物和倫理學提出了深刻的提問。科幻小說的本質是提出問題,『what if 』就是一個問題,科幻作家要有問題意識,他的工作就是建構框架,讓讀者身處其中展開想像,向讀者提供imaginery solution(想像的解決方法)。」

面對科技倫理挑戰需要人文素養

現時人工智能技術集中在科技巨頭公司手上,他認為情況將會持續。「我們只有走在科技的前沿,盡快訂立規則防範可能發生的危機。我很不同意貶低人文學科的價值,這是很短視的。我們需要人文學者協助預測問題,讓政府、科技公司和大眾聽到。工程師可能只可看到事情的其中一面,我們需要更多觀點。」

作者簡介

曾於科技公司負責跨地區市場研究及產品推廣,多年傳媒及亞洲區紀實內容製作經驗。

熱衷探究科技與人文的互動,關注STEM教育、科技法規、科技倫理、社會創新。相信終身學習和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學士。

徐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