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們都可能聽過有人這麼說:「全球暖化不是一個仍然未有定論的科學爭議嗎?」或甚至是:「全球暖化只不過是一些環保分子的危言聳聽罷了。」但如果你已閱讀至此,你應該懂得去問,為什麼對一個如此重大的議題,人們的認識竟然到了今天仍有這麼巨大的差別?
在未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大家回顧一下:各國政府的高層早於1997年,即在日本簽署《京都議訂書》(Kyoto Protocol)以嘗試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於2009年12月,各國的領導人——包括中國的總理溫家寶和美國的總統奧巴馬——皆雲集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以商討如何應付氣候變遷這個重大議題。雖然這個會議的結果最後令人十分失望,但請試想想,如果「全球暖化」乃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爭議」,或甚至是「一個騙局」,難道所有這些領導人都只是「閒來無事」趁機「聚一聚」,抑或他們皆愚昧無知被下面的人蒙騙了?
全球暖化是不爭事實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專家組(IPCC)發表了《第四號報告書》,指出全球暖化的威脅已不容忽視。有鑑及此,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聯同一班科學家把「末日鐘」的指針撥至非常接近子夜的位置。不久,瑞典的諾貝爾評審團把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 IPCC 以及多年來為此呼籲奔走的前美國總戈爾(Al Gore)。顯然,世界各國的學者和最高領導層都認同「全球暖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那麼為何我們仍然不時聽到「這不過是個騙局」這種言論呢?難道所有這些人都弄錯了,而某些報章的專欄作家比他們更清楚知悉事實的真相?
一言以蔽之,我們所看見的,是巨大既得利益集團的一種有計劃、有部署的混淆視聽行為。這些集團包括多間富可敵國的跨國石油生產商,也包括其他相關產業如煤電、鋼鐵和汽車等大企業(大家可知全球最大石油商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每年收入較不少第三世界國家的 GDP 還要大得多?)。這種情況,便有如上世紀的煙草商在科學家發現吸煙會導致肺癌之時,如何動用龐大的人力物力以作出反撲,千方百計(甚至不惜捏造證據)否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一樣。唯一不同的地方,是這次牽涉的利益比上一次的大上十倍也不止,因此用以混淆視聽、顛倒是非的資源也比煙草商所調動的龐大得多。(有關煙草商的所作所為,大家可參閱由 Philip J. Hilts 所寫的 Smoke Screen – The Truth Behind the Smoke Industry Cover-Up,一套有關的電影是 Russell Crowe 與 Al Pacino 主演的 The Insider,港譯《奪命煙幕》。)
龐大利益集團的影響
事實上,外國不少資深的記者曾經進行過深入的研究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否定全球暖化威脅的言論,其發表者——無論是個人還是一些屬「智庫」(think tanks)性質的機構——都和一些大石油商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一些論者更歸納出一個屢試不爽的「規律」:只要找出「錢從哪裏來」(just follow the money),你便會知道某人為何會發表這樣的言論。
可能大家都知道,在整整八年(2001-2009 年初)的時間裏,帶頭否定全球暖化威脅的不是別人,正是世界上最有權勢而又領導着全球最大排放國的美國總統布殊(George W. Bush)。不少人以為布殊在任時的最大惡行,是以「莫須有」的罪名攻打伊拉克而導致生靈塗炭,以及聽任甚至刺激金融泡沫不斷膨脹而引發全球金融風暴。但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他大力否定全球暖化的威脅,以令人類在對抗這個災變時耽誤了極其寶貴的時間,對世界的貽害實更為深重。
可悲的是,布殊雖然已經下了台,但有關的利益集團並沒有偃旗息鼓。相反,由於奧巴馬打算推動再生能源和「綠色經濟」的發展,這些集團害怕自身的利益受損,於是發起了新的一輪攻勢,以求令到世人繼續相信全球暖化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爭議」或甚至是「一個騙局」。

混淆視聽的言論
面對這些用錢可以買得到的、最高水平的「公關」高手,普羅大眾感到困惑是不難理解的。更為令人暈頭轉向的,是這些「氣候否認者」(climate deniers)不斷改變的立場。這些立場包括:
一、全球暖化根本沒有發生,而科學家所謂的全球溫度上升,只是測量誤差和數據分析錯誤所引致的錯覺;
二、全球暖化確實在發生,但這只是大自然的正常波動的一部分,與人類的活動無關(一些論點更宣稱,隨着波動的方向改變,未來數十年全球將會變得更冷而不是更熱);
三、全球暖化確實在發生,而且也是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但這實在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壞事,因為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令植物更為茂盛和農作物增產,而溫度上升則會令位處溫、寒帶的西方國家更為氣候怡人;
四、全球暖化即使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也不值得我們慌張失措。我們要做的,是繼續致力發展經濟,因為只有經濟高度繁榮,我們才可有足夠的能力應付這些影響;
五、全球暖化即使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政府也絕不應該作出任何「激進」的減排措施,因為這些措施會嚴重損害經濟發展,甚至會令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一些論者更會苦口婆心地說:而受到最大打擊的將是低下階層的勞苦大眾);
六、在致力發展經濟之餘,我們最多要做的,是研究一下採取怎樣的準備措施,以求更好地適應一個暖化了的世界。
留意上述這六種觀點雖然看似順序發展,但它們在社會上的傳播,卻是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雖然有人已在宣揚「只有經濟發展能解決問題」,卻仍然有人在高調地否定全球暖化的真確性,這正是令普羅大眾感到混淆的地方。而不用說,「混淆」正是這些言論背後的最大目的。
用盡辦法蒙騙群眾
然而,巨大利益集團的一些代言人有時也會赤裸裸地露出狐狸尾巴。例如美國著名的右翼智囊團美國政策中心(America Policy Centre)在他們一份向會員發放的通訊中便大聲疾呼:「如果你想保存你們的槍械、財產、子女和上帝,那麼『可持續發展』便是你的敵人!」(If you want to keep your guns, your property, your children, and your God, th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your enemy.)。否定全球暖化最烈的美國參議員詹姆斯.英霍夫(Senator James Inhofe)曾經公開地宣稱:全球暖化是「有史以來施諸於美國人民身上的最大騙局!」(Man-made global warming is the greatest hoax ever perpetrated on the American people.)。而英國一份報章於 2004 更直斥全球暖化之說是「基於一套左翼的、反美的及至反西方的意識形態的全球騙局!」(a global fraud based on a left-wing, anti-American and anti-West ideology)。
美國號稱為擁有充份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國家,但其中最大的一樁醜聞,是2002年由美國環境保護署綜合了多個頂尖科研機構——包括國家海洋大氣研究所(NOAA)、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國立科學研究所(NSF)——的研究結果而作出的一份有關氣候變遷的報告,在呈交國會的途中,竟被白宮一名官員 Phil Cooney 大肆竄改。這位由布殊親自任命的官員不但把科學家的所有警告字眼刪掉,還硬生生地加入一些段落,以製造科學界在這個問題上仍然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的假象。這件事後來被記者揭發。而揭發後兩天,這位原本為美國政策研究所(一個右翼智庫)的法律顧問的 Cooney 旋即離開了白宮,轉到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出任要職。(詳情可參閱由 Mark Bowen 所寫的Censoring Science – Inside the Political Attack of Dr. James Hansen and the Truth of Global Warming 以及由 Ross Gelbspan 所寫的 Boiling Point: How Politicians, Big Oil and Coal, Journalists, and Activists Have Fueled a Climate Crisis。)
IPCC 於2007年初發表了《第四號報告書》的初稿後不久,另一所右翼的機構美國企業學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推出了一項獎賞計劃:任何科學家若能指出 IPCC 報告中有不妥的地方,可獲得一萬美元的獎金。同年3月,英國 Channel 4 電視頻道則播出了一套特別攝製的紀錄片,片名就叫《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至此大家應該看出,全球暖化絕非環境問題這麼簡單。隱藏在這個問題背後的,是巨大國際角力和地緣政治上的霸權爭鬥。
註:本文改寫自筆者於2011年出版的《喚醒69億隻青蛙——全球暖化內幕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