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May 28 2025 13:02:1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兩代人情歸何處

中國的文化背景中的親子關係,着重子女對父母的服從,未能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不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獨立的個性,在許多決定時刻,孩子的權利和意願往往被漠視,性情因而變得暴躁,情緒不安。
 波蘭女物理學家居禮夫人:「家人互相連結在一起,才真正是這個世界上的唯一幸福。」       
 

尊重小孩為獨立個體

 
小俊在外國出生,在當地受教育,有自己的朋友,在他12歲那一年,他的爸爸忽然決定回流香港,理由很簡單,爺爺有病,爸爸希望留在爺爺身邊,所以向公司申請外調,調回香港工作,好和兩老居住,陪伴他們,照顧他們。
 
小俊自少受爸爸薰陶,知道應該孝順爸媽和爸媽的爸媽,但他不明白,爸爸兄弟姊妹眾多,都在香港,爺爺有病,何勞移民外地的爸爸連根拔起,回去相伴?最重要的是他剛剛獲派他夢寐以求的,全省最頂尖的中學學位,叫他輕易放棄,他年輕的心湧起一股又一股的忿愾、不滿。爸爸的解釋,他明白;但當他向爸爸表示不想離開,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希望爸爸接納,但爸爸只顧訴說自己的理由,好像一切已成定局,沒有討論餘地,跟媽媽傾訴,媽媽也只是站在爸爸的立場。
 
小俊覺得很失望,很沮喪,他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總成為大人的犧牲品,為了發洩被漠視的不滿,他便故意和爸媽作對,自我孤立,不參加爸媽安排的周末聚會;更處處和比他少七歲的弟弟過不去,結果引來爸媽的責罵、反駁,從此,家無寧日,小俊俊俏的臉上,失去了笑容,性格也顯得沉鬱,喜怒無常了;爸爸看見小俊的表現,也顯得脾氣暴躁,更變本加厲地教訓他。
 
小俊的家,從此失去安寧。是爸爸令小俊反叛?還是小俊令爸爸暴躁?
 
中國人一向重視家庭生活,而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卻又是大家庭的觀念,包括配偶和子女外,更要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及其家人甚至姨媽姑爹,中國父母,很少顧及到每一個孩子的個別需要。更可惜的是,中國的文化背景中的親子關係,着重子女對父母的服從,未能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不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獨立的個性,在許多決定時刻,孩子的權利和意願往往被漠視,性情因而變得暴躁,情緒不安。
 

孩子最怕情緒化雙親

 
一個家庭由許多成員組成,成員之間互相影響,彼此關係的好與壞,往往需要由各成員共同努力,一起締建。本港許多有關學生和家長關係的調查,受訪家長中有超過半數覺得管教青少年子女及跟他們相處有困難,並因此感到失敗和灰心。
 
而英國廣播公司向16萬青少年進行一項網上調查顯示,青少年則認為情緒化的父母是擾亂家庭生活的最大因素:有關父母最差的特徵,是難測的情緒和差劣的衣着品味。
 
如何合力締建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營造健康幸福快樂的家庭,實在是現代人的一大課題。  
 
放暑假了,別忙着送孩子去這個那個暑期班,放鬆一下,多安排一些親子活動,彼此親近,鞏固親情,給孩子愉快溫馨和安全感,對孩子成長更有好處。  

孫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