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Tag: 科研

我被捲進基因編輯嬰兒風暴
作者:陳婉瑩2018-12-20
內地有很多優秀的新聞人,只要有機會,絕對能在國際上和港媒國際媒體競爭。可惜到了峰會第二天下午,在會場已有記者接到禁令,不能發稿了,然後網絡上有些文章開始消失。熱情又專業的記者無用武之地,是公眾的損失。
學術造假的深層因素
作者:陳文鴻2018-11-05
「四唯論」的基礎是行政的量化管理,愈是加強便愈是不可靠,學術造假的機會愈大,卻不可能使科研與教育產生出更有效的結果。
施政報告:東大嶼填海計劃 最多110萬人居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0-10
對於房屋政策,林鄭月娥重提曾推出「娥六招」,但關鍵仍在於「地從何來」,不論是住屋、休憩空間、文娛康樂、創科等,始終需要土地發展,「否則一切計劃流為空談」。
香港科研經費不能單靠政府
作者:雷鼎鳴2018-05-22
本地政府的資助及學費都不是大學經費的主要來源,聯邦政府的研究資助十分重要,企業界或政府特殊部門的應用研究(如火箭研究)可以扮演重大角色。
財政預算案:積極有為 敢於創新
作者:陳文鴻2018-03-12
今次財政預算案一改過去守財的陋弊,有頗多積極因素,特別對創科投入較大,有助擺脫殖民地時代小政府、忽視科研與經濟發展的陋習。
郭位校長:惠州建科研中心 香港設牛奶農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2-09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介紹未來一年的計劃,包括在惠州市興建科研中心,以及在香港建設農場,生產牛奶、雪糕等奶製品。
預算案開支應如何取捨?
作者:雷鼎鳴2018-01-30
對於部分的不可持續的額外收入,政府可考慮非經常性的派錢或減差餉、減免電費等還富於民的政策,只要金額審慎計算,它們不會影響財政收支的穩定性。
香港學術職業的改變與未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17
香港的學術職業正日漸老化,愈來愈不安全、問責性更強、國際化程度更高,與此同時,學術界逐漸將重心移至內地,且變得更具有靈活性。
中國經濟學教育的今天
作者:鄒至莊2018-01-05
中國教育的經費在近年來繼續增加。經濟學教育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張景安:「帶路」輝煌與全球命運共同體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2-05
上世紀90年代,全世界主流都認為「信息、資本、人才、高科技的流動」是對全球文明和全球經濟化的最大的推動力,但是現在發生了變化:未來全球化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
理大創校八十載 全城參與開放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1-30
理大將於12月2日和3日舉辦開放日,慶祝理大80周年校慶。市民除了看到理大科研成果外,公眾更可參與活動,感受理大校園氣氛。
李樂詩:極地情深三十載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0-27
初期去南極非常艱苦,拿着一碗飯,第一口是熱,第二口是涼,第三口就已冷得結冰,每一個講起來都流眼淚。
黃玉山:香港研發應奪回30年前錯失的機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5-05
於上一篇分享,黃玉山校長提到了香港大學的概況及優勢所在;於第二部分,黃校長將論及科研與香港經濟發展的關係。
黃玉山校長:大學須積極爭取與內地科研合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4-12-26
香港科學家應努力爭取加入國家隊,期望在大型及超級科研項目中,脫穎而出。
黃玉山校長:帶領香港高等教育邁向新紀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4-11-27
三三四學制為大學課程帶來革命,由職業訓練,變為加入通識,並非只有本科,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
唐偉章校長:放眼神州與拓展國際視野並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4-11-21
理大早已規劃與內地大學及國際合作的策略,務求打開進入中國的門戶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