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Jul 05 2025 16:10:2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阮紀宏

先後在加拿大溫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香港《文匯報》記者、駐京記者,《香港商報》副總編輯,《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 現在香港浸會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林鄭月娥訪京的三大突破
作者:阮紀宏2018-08-22
林鄭月娥可能出任中央級的機構副組長,可以直接向領導小組提交文件和建議會議議程,也可以透過港澳辦提交,某種程度是確立了中央級機構與香港特區政府在行政架構上的上下級關係。
重提聯合聲明實質是在否定憲法地位
作者:阮紀宏2018-08-15
香港以憲法為依歸,為什麼會有人鳴冤叫屈呢?結合當前社會上爭議最大的議題,就是港獨,港獨的最終目的就是主張並以行動將香港分離出中華人民共和國。
對外不再韜光養晦 對港愈加全面管治
作者:阮紀宏2018-08-01
韜光養晦不能成為軟弱無能的遮醜布。 在當前的歷史環境下提韜光養晦,就是投降路線的代名詞。
中美戰雲密布 香港人不愛國
作者:阮紀宏2018-07-25
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無論如何會成為輸家,因為即使損敵一千也會自傷八百。這個時候,香港官民的反應是看看有沒有鑽營的機會。
推動大灣區 呼喚一套新的行政模式
作者:阮紀宏2018-07-05
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的角色,需要執行國家交付的任務,任何香港特區政府需要付諸實行的政策、任何機構設置以至財政撥款,最終還需要立法會通過,最後還需要在香港原有機制中運行。
美國自貶身價的特金會
作者:阮紀宏2018-06-22
尼克遜當年訪問的中國是個大國,特朗普跟年輕的金正恩稱兄道弟,美國的身價在兩件事情上,不知道下跌了多少。
大灣區政策將出台 突顯中央協調角色
作者:阮紀宏2018-05-31
中央政府官員的特點,是官僚的思維,凡經中央制定的政策,就必須具有權威,即不容隨意提出修改意見,但大灣區牽涉香港的繁榮穩定和國際聲譽,實在不容有失。
堅持「中國收回香港主權」的錯誤缺乏底氣
作者:阮紀宏2018-05-09
雖然英國確實管治了香港150 多年,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3 條條約有效論」。
文革不是港獨言論遮羞布
作者:阮紀宏2018-04-26
「五獨」對中國帶來的威脅舉足輕重,要是五獨合流,互相串聯,其破壞力是幾何級數的翻倍。戴耀廷主動獻身並且高調發言,其動機清晰不過,絕非學術討論。
開放海南跟香港比賽融入國家大局
作者:阮紀宏2018-04-18
習近平的計劃,雖不至於石破天驚,但還是有點出人意表。
補鑊派錢 打開關愛無止境盒子
作者:阮紀宏2018-03-28
林鄭月娥的開局良好,喪於一念之差,原因由特首和她的班子去檢討,但嚴重的後果則要全民承受。
趙樂際會晤港區政協 喜大於憂
作者:阮紀宏2018-03-08
中央領導人的發言稿有沒有講「高度自治」、在哪個段落講,或者發言稿關於香港的部分有多少字,這種分析是否具有邏輯根據,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或經長時間反覆驗證才能夠成立。
開放改革第二個高潮的香港作用
作者:阮紀宏2018-02-20
回歸後的香港,特區政府無所事事、缺乏目標,商人也缺乏新招。香港在內地開放改革的大潮中,聲名狼藉。
香港搞「內交」需要朝野兼顧
作者:阮紀宏2018-02-06
水貨客困擾上水居民,港人稱內地遊客為「蝗蟲」;到中央高調批評香港出現「港獨」,內地網民自發響應,有從理論高度的聲討,有出於民族感情的開罵,更多的是訴諸感觀的辱罵⋯⋯香港的「內交」不能只對上不對下。
香港喪失為國家培養人才資格茲事體大
作者:阮紀宏2018-01-31
來港內地生的數量,長期以雙位數增長,然而近年增幅放緩。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作者:阮紀宏2018-01-09
實施一地兩檢才能使高鐵產生經濟效益的道理, 早就以經濟角度和實際角度說清楚。但正本清源, 修建高鐵香港段以至港珠澳大橋,都是政治問題。
港大未來需要什麼樣的校長
作者:阮紀宏2018-01-05
香港大學校長應有令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使命,而新校長張翔強調推動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合作。
十九大以後的林鄭首次述職有何看頭?
作者:阮紀宏2017-12-13
既然是一家人,就有長幼之分,就應該把話挑明講清楚,讓大家不要花時間互相猜疑。這種做法,近年愈漸明顯。
選賢與能提高人大代表認受性
作者:阮紀宏2017-12-07
港區人大代表要提高他們在香港市民心目中的認受性,本身有先天的制約。所以在選舉什麼人當代表的時候,應該更加從參政議政能力的角度出發。
增加人大知識界比例有利化解矛盾
作者:阮紀宏2017-11-23
某個界別的代表從單一界別出發所形成的意見與建議,即使是如何的真知灼見,未必可能有整體的大格局角度;知識界的代表,則有可能比較客觀和從長遠利益出發。
五大爭論未清何來歷史定論
作者:阮紀宏2017-11-08
歷史學有嚴謹的要求,如何對待史料、史觀等,是學術問題, 不容非學術的政客說三道四。
香港與國家成為利益共同體
作者:阮紀宏2017-11-01
一直以來,中共或者中央政府都是單向地對香港宣布方針政策,以及對恪守一國兩制原則的承諾,直到香港出現很多不滿與怨憤。
港珠澳大橋通車需要靈活處理問題
作者:阮紀宏2017-10-20
內地由於體制問題可以犧牲原則而靈活處理,香港一方在任何問題上都要嚴格按照法律授權處理,絲毫沒有靈活的安排。
香港並非政治特區
作者:阮紀宏2017-09-18
大學校園是香港的政治特區嗎?香港是中國的政治特區嗎?
一個政黨的淪落
作者:阮紀宏2017-08-17
這個政黨今後所得的選票,將會證明他們是錯的。
德國禁止納粹敬禮 香港無視仇恨言論
作者:阮紀宏2017-08-09
為了避免歷史重演,德國人禁止納粹的傳播,放棄了部分的言論自由和表達自由。
如何透過兩岸命題看內地和香港融合問題?
作者:阮紀宏2017-06-06
如果我們將兩岸統一命題套到香港,就是內地跟香港融合問題。
拜會非謝票 謝票非受操控
作者:阮紀宏2017-03-28
中央跟香港同在一國,不是外交,「一國兩制」的禮儀, 也正逐步形成中。
此AO不同彼AO 政治家才能選特首
作者:阮紀宏2017-01-13
回歸以後,政務官有機會成為司長,在政務官和整個公務員序列中,有一個清晰的上下級關係。
香港年青人所謂的「生逢亂世」
作者:阮紀宏2017-01-09
香港應參照歷史上處理地方政府的做法,要求特首參選人要立場鮮明的對付港獨,是從全局出發,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