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成功」與「價值」的分別

職業是為了收入與生計,但個人對工作內涵欠缺興趣、投入感或意義,夠鐘下班就希望盡快離開崗位找回真正的自己。工作和獎勵不是愉快的來源,卻支配了自己的生活。

延續36年前的熱潮,早前荷里活電影續集《壯志凌雲:獨行俠》大獲好評,票房高收。我看後對主角人物性格也有一點啟發。電影的一個主題思想,是做自己喜歡的角色,走自己的路,發揮自己興趣潛能,而不需按傳統「中環價值」不斷追求晉升高位名利權。

壯志凌雲

主角湯告魯斯飾演的戰鬥機師獨行俠,雖經過30多年的奮鬥,但在海軍仍只是一名隊長,而非如他同期戰友已升為上將或出任參議員。因他作為隊長才可繼續從事他喜歡的飛行工作,容許他繼續充分發揮自己的天份和才華,這不是一個上將或參議員所能從事。

正如獨行俠在電影內提及:「這是屬於我自己的」(It is where I belong)與「我不是從事戰鬥機師,我本身就是」(Being a fight pilot is not what I do,it is who I am)。

成功沒有單一的定義,獨行俠隊長的成功定義與其他高層將領不同。他選擇要成為地球上最快的人,打破光速十級的極限,令團隊可繼續試驗新項目。作為導師,他要落場尋找、測試和超越每一成員的極限,令他們成為精英中的精英。

每一個人都應該盡量向自己誠實,明白自己的強弱項,做最喜愛的工作。我也留意到在組織內一些專業人員喜歡留在前綫實務角色,發揮自己的志趣與天份,找到意義和最大滿足感,而不喜愛被升調為行政主管。

對獨行俠來說,飛行員不止是一份工、一個職業或事業,而是一個志業。如你投入和享受你的工作,覺得有意義而不拘於名利,你就有更高機會獲得「價值」而不一定是所謂「成功」。

職以言志

這也是職業、事業與志業的分別。職業是為了收入與生計,但個人對工作內涵欠缺興趣、投入感或意義,夠鐘下班就希望盡快離開崗位找回真正的自己。工作和獎勵不是愉快的來源,卻支配了自己的生活。

有事業感的人一般對工作有較大興趣、熱誠和目標,並不斷努力求進追求升遷財務回報,有個人成功的滿足感。他們較享受工作,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天賦和才能。

志業不僅是事業,更是人生最重要的感召、獻身和使命,堅持自己所認同的價值,有使命感和能展現最深層的價值觀,能無私造福他人。外在的物質獎勵不再是重點,目標是找到自己的意義和快樂。三者能結合是最理想。愈是接近事業與志業,人就會更努力更有毅力克服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並不輕言放棄。

同一份工也可以有不同感受、意義與層次,可以視為職業、事業或志業,是個人自己的選擇。 例如一個泥水工人可以視工作為砌磚(職業)、或建造一所令人讚賞的學校(事業)、或打造一個給師生共享的校園環境教化下一代(志業)。當條件未能改變時,也可以用副業或義工方式在餘暇來追求志業。

有時事業與志業會有衝突,要作出「取志業、捨事業」的抉擇。例如律師事業是靠法律(忠於受委託人)而生存,而法律志業則是為堅持法律正義而存在。 筆者很感恩,能夠一生從事自己心愛的高教事業,也嘗試追求成為志業。

原刊於Jobmarket,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