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人,你其實不可能逃避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哲學。你唯一的選擇,只是你是否透過有意識、理性、和紀律的思考過程,以及嚴謹的邏輯性深思熟慮,來定義你的哲學,還是任由你的潛意識,隨機隨意地根據你接收了什麼,來作一個草率主觀的武斷混合──但你的潛意識接受和積累了的,可以是一堆毫無根據的武斷結論、充斥着落差的以偏概全、不能解決的矛盾、消化不來的口號、不可能實現的空中樓閣等等……而任由自己的潛意識武斷定斷的最危險的後果之一,就是將自己對道德判斷的自主權交了給別人……
As a human being, you have no choice about the fact that you need a philosophy. Your only choice is whether you define your philosophy by a conscious, rational, disciplined process of thought and scrupulously logical deliberation──or let your subconscious accumulate a junk heap of unwarranted conclusions, false generalizations, undefined contradictions, undigested slogans, unidentified wishes, doubts and fears, thrown together by chance, but integrated by your subconscious into a kind of mongrel philosophy……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s a man can do is to surrender his moral autonomy to others……
我對自己說,我今晚的任務不是要你們接受我的哲學,而是希望你們明白哲學是你們逃避不了,和一定要自己處理的事情。不過,每一句我說的話,其實都無可避免地已滲入了我自己的哲學觀。對於它的名稱,在正式的層面上,我稱之為「客觀主義」,但在非正式的層面上,我是只稱之為「一套供在地球上生活的哲學」。有關我的哲學具體地是什麼,可以在我的著作中找到,其中以《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最為重要。
The assignment I gave myself for tonight is not to sell you on my philosophy, but on philosophy as such. I have, however, been speaking implicitly of my philosophy in every sentence……Formally, I call it Objectivism, but informally I call it a philosophy for living on earth……You will find an explicit presentation of it in my books, particularly in Atlas Shrugged.
──艾恩蘭德(Ayn Rand)
誰需要哲學?答案是所有人
以上是節錄自艾恩蘭德在1974年美國西點軍校畢業典禮的演講辭,而演講的題目是「哲學,誰需要它?」(”Philosophy: Who Needs It?”),這是一篇在歷史上具重要性的演講,亦是有關研究艾恩蘭德學說的經典文獻之一。其後,蘭德稱是以同樣的名稱出版了一本書,輯錄了這篇演講,以及她的其他文章,而她對這問題的直接答案是「所有人」(everyone)。
是的,蘭德認為哲學不只屬一少撮年輕或生活在象牙塔的人的事情,而是跟所有人都憩息相關。蓋於她而言,哲學是有關處理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包括我們究竟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何謂善與惡,道德的標準是什麼,人的基本權利又是什麼等,跟我們在世上生活有着緊密關係的事情。可能正是基於這個原因,蘭德是提出在非正式的層面上,她的「客觀主義哲學」又可稱為是「一套供在地球上生活的哲學」(a philosophy for living on earth)。
儘管蘭德的思想一直是未有被傳統哲學界認同,但蘭德的思想終究成為了一套學說。迄今已至少有兩個研究機構──艾恩蘭德研究院(Ayn Rand Institute)和阿特拉斯學會(The Atlas Society)的成立,專門從事研究艾恩蘭德思想和她的客觀主義哲學。
蘭德思想可視為俄國知識分子反思社會的一脈
正如筆者早前指出,儘管蘭德的思想甚具爭議性,但至少也可視為一具原創性和啟示力的觀點。而且,從格林斯潘一生的行為和事蹟,我們可以看到不少蘭德思想的影子。值得留意的是,有一本很有名的有關格林斯潘的傳記,其題目就是「阿倫聳聳肩:地球上權力最大的銀行家」(Alan Shrugged: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Banker)。有關題目明顯是參考了蘭德最有名的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的命名,顯示着作者認為格林斯潘和蘭德兩者之間是有着深厚的淵源。重要的是,格林斯潘的個案,是可令我們對何謂公職人員的職責,公職人員可發揮到的力量、什麼為之自私行為等等,會有更深層次的體會。這些都是蘭德思想值得重視的原因,而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另一原因,是它是可視為俄國知識分子對當代社會的反思的其中一脈。
蘭德在1905年出生於聖彼得堡,當時俄國仍處沙皇時代,而她父親是沙皇時代的一中產商人。後來在12歲時,她經歷了十月革命,而她家的藥房生意是跟着被國有化。她後來進了列寧格勒大學讀歷史和哲學,並見證了蘇聯進入社會主義初年一連串的改革、工業化以及各種社會的變化。在20多歲時,她拿到了簽證到美國探親,而她跟着就再沒有回國,先是在荷李活工作,然後就寫小說和最後成了美國公民。毫無疑問,艾恩蘭德出身於一個大時代,是親身經歷和見證了上世纪在俄國和美國發生的大事情。她的思想和觀點,有多少是反映着她和她一代的俄國人的親身經驗歷和反思?這點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