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命運的偶然與想像

命運是否可以改變呢?看似一切已成定局,但只要肯退一步,換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悲劇可以變成喜劇的。

電影《偶然與想像》的第二段〈門常開〉說的是大學文學系教授遭受無妄之災。教授憑他的小説,獲得芥川龍之介文學獎。這位教授,因為對一名男學生過於嚴苛,讓他懷恨在心,這男生找一名女子代他報仇,要讓這名教授身敗名裂。

文字·想像

這名女子,已婚,家有孩子了,卻與這位大學生有婚外情。她有選修教授的課,喜歡教授所寫的得獎小說,為了幫「男友」,竟設計去陷害教授。

教授房間的門,是不會關上的。任何人經過,都可以看到教授,他會坐椅上,與到來的學生(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坐在他面前,一起討論與文學有關課題,一眼睇晒,沒有秘密可言。「門常開」,既可保護自己,也保護到訪者。

女子幾次想把門關上,都遭到教授制止。她把教授的得獎小說打開,找到其中一段描述性愛的文字,大聲誦讀出來。女子問教授:寫這段文字,寫的時候,會衝動起來麼?

教授的回應:文字,本身已有生命,故事發展下去,文字,是不得不這樣組合,不由他來控制。

這一段對話,說出作家處理作品的態度,是認真的。把兩人的對話錄下來(女子正是這樣做),而又把它公開,足以令教授沒法在大學任教了。

女子知錯,想把這段錄音刪除,卻錯誤把它傳了出去。那代價:教授辭職,女子離婚。

5年後,那人格不堪的大學生,畢業後竟當上出版社編輯。他在公車上遇到女子,說要是教授有作品交給他,他會幫他出版的。這位編輯,陷害教過他的教授、有關係的女子,但他對自己當年所作所為,竟沒有半點内咎之情。

這位教授,因為對一名男學生過於嚴苛,讓他懷恨在心,這男生找一名女子代他報仇,要讓這名教授身敗名裂。(《偶然與想像》劇照)
這位教授,因為對一名男學生過於嚴苛,讓他懷恨在心,這男生找一名女子代他報仇,要讓這名教授身敗名裂。(《偶然與想像》劇照)

前度

《偶然與想像》的第一個故事〈魔法〉,把男女情愛,糾葛不清的狀況,至為荒謬一面,呈現出來。一個故事,來到最後,卻可以有不一樣的結局。

模特兒在街上取景,拍攝完畢,與負責工作的閨蜜乘車離去,在車上,閨蜜說認識了一名男子,兩人之間有着微妙的感情,很有發展下去的可能性。模特兒一聽,就知道那男的是已經分手兩年的前度。

按理與已分手的男友,已沒有關係的了。期間兩人沒有聯絡,大家已各走各路,模特兒憑什麼可以去找前度,來個無理取鬧的對罵。何況當年錯在自己,模特兒出軌在先,那是因,分手在後,那是果。如今前度或許會與閨蜜一起了,那又怎樣。吹皺一池春水,都是與你無關的啊。

糾纏不清的男女關係,該怎樣發展下去,導演拍出兩個可能出現的局面。其一,在咖啡店,男的坐在兩名女子面前,不知如何是好。模特兒告訴閨蜜,面前的男子就是她的前度,用激將法把閨蜜氣走,然後來個一拍兩散。其二,假裝不認識這名男子,然後説有事,得先走了,讓他們留下來,展開他們的感情生活。模特兒離開咖啡室,在街上奔跑,顯得輕鬆自在。

〈魔法〉故事,該怎樣結束呢?視乎模特兒的取向,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覆水難收,這道理,現代人都會明白的。導演把較為「合情合理」的版本放到最後:模特兒離開咖啡室,在街上走着,帶着笑意,前度可以與閨蜜一起,那是他們的人生,與自己無關的呀。

糾纏不清的男女關係,該怎樣發展下去,導演拍出兩個可能出現的局面。(《偶然與想像》劇照)
糾纏不清的男女關係,該怎樣發展下去,導演拍出兩個可能出現的局面。(《偶然與想像》劇照)

巧合

電影《偶然與想像》講述的3個故事,各自獨立,都是沒有關連的,那是發生在這個城市的個別事件。我們看電影,知道演員所扮演的角色,會有什麼遭遇,其間又發生了出人意表之事。但是,當局者迷,銀幕上的演員所扮演的角色,可不會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電影令人着迷之處,亦在於此。

導演帶出一個人生課題:我們活着,所遇到的人和會發生的事,看似毫不相干,其實是一環扣一環,看似偶然,其實事件發展下去,有其必然性的。

命運是否可以改變呢?看似一切已成定局,但只要肯退一步,換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悲劇可以變成喜劇的。像第一個故事〈魔法〉,模特兒只要肯放手,不再死纏爛打,讓閨蜜與前度男友一起,讓他們順着狀態走,發展下去,說不定會開花結果呢;要是她要一拍兩散,對誰有好處呢?導演拍出兩個可能性來,就是要告訴觀眾,人生,存在着不同的結局,你的決定如何,你也將會如何。

編劇並沒有就每個故事,都寫出兩個不同的結局來。我們看過第一個故事,就會明白:第二個故事〈門常開〉的不幸事件(教授被迫辭職,女子因自己的大意,不得不離婚)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但人,走錯了一步,沒法再來一次了。

第三個故事〈再一次〉倒是錯有錯着,兩個本來並不認識的女子,知道認錯人後,竟肯扮演一個對方曾經認識的人,講出心底話來。原來我們是可以對陌生人講真心話,而且還會是真情流露。這樣的偶然人生際遇,大家肯加點想像力,坦誠對話,竟成了整套電影最能打動人心的一幕。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綜合轉載。

張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