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陳茂波現正制定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這一定是他最具挑戰的一份 : 香港經歷了史無前例六季的經濟負增長,疫情仍非常嚴峻,失業率快超越7%;這實質上是今屆政府能見到效果的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所以,除了應付疫情和推動經濟外,財政司一方面必須預留足夠資金,以協助林鄭在未來兩年完成所有重要的競選承諾(包括取消強積金對冲);另一方面,怎樣的一份預算案,才能為陳茂波留下一份不被市民忘記的遺產 ? 這也是很重要的考慮。
陳茂波是否會參選特首?
今年底將進入下屆特首選舉的白熱化階段,社會多時流傳陳茂波可能是最有實力的特首侯選人。如果這屬實,或他現在起碼不排除這個可能,那麼,他今年制定的財政預算案,考慮就一定比平常時間複雜得多(請参閱表一)。他會嘗試透過這份「最後」的財政預算案(如他參選,則很可能會在年底前辭職),向工商界展示他的治港理念(例如不會加稅),並作出拉票(例如選擇向一些有影響力行業提供援助)。在面對全港市民方面,雖然他一上任就表述不支持向全民派錢,但形勢比人強,民粹主義捲席全球,陳茂波很可能只能一派再派,並以此爭取民望。

在香港這樣的困難環境下,我們對髙官仍有一份天真的要求和期望:就是要對人民坦誠、謙卑和恪守職責。對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筆者再重提兩項重大政策(筆者數月前曾提出這兩項建議,但事關重要,現作進一步論述):(一)成立「疫情下經濟復蘇委員會」和(二)設立恆常派錢機制,希望財政司能夠考慮 。
成立「疫情下經濟復蘇委員會」
回顧香港回歸後的兩次經濟衰退:自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至2003年的SARS疫情長達六年一段時間,以及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風暴,當時的兩位特首都推出了新的產業政策,嘗試改變經濟結構為主要政策方向。可惜20多年來成效不彰。香港自2019年中,經濟已經歷六個季度的收縮,整體的政治環境,則比以往兩次更為嚴峻(請參閱表二)。

香港自2019年下半年的政治事件至今天疫情的影響,對實體經濟是非常嚴重的;對樓房和股票投資市場,則相對穩定。而2003年初爆發沙士(SARS),至年中已差不多完全消失,經濟在下半年穩步回升。今次政府安排的救市金額已達3000億港元,約莫是香港GDP的10%;這一方面是保障短期經濟民生(例如派錢),另一方面是保障長期經濟競爭力(例如資助國泰航空)。

設立恆常派錢機制
政府聲稱在第一次派6000元時收集到的資料已經銷毀,去年需要設立新系統安排派錢,所以在發放時間上需要多一些。在這方面,政府應盡快設立一個恆常而全面的機制(其中包括一個可進行資產審查的系統),以配合安排未來派錢,這機制必須包括以下的主要元素:

派錢的政治經濟學比較簡單,主要是政府在面對短暫經濟衰退下,透過全民派錢鼓勵本地消費,並紓緩市民的經濟壓力。其實際效應涉及多方面複雜因素,最主要當然是派出去的錢,有多少用作即時消費,而透過乘數效應擴大推動經濟活動,以保障更多的就業職位。但香港政府兩次的派錢方案,都未能顯示多元的施政理念,是令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