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May 23 2025 10:39:0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錢搵錢」終歸是輸家多,贏家少

我發覺有些想參與股票買賣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多少現金積累,有些甚至還欠卡數,根本沒有買股票的條件。一個連自己日常生活也理財不善的人,怎有條件輕言作股票投資?
近期股市高升,引動一些平時不關心股市的年輕人也想參與這場遊戲。這也難怪,眼見身邊參與買賣股票的人都好像賺了錢,唯獨自己毫無進帳,自然覺得好輸蝕。為了不想與朋輩在掌控資源的能力上相差太遠,唯有希望透過股市補回這段差距。
 
然而,我發覺有些想參與股票買賣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多少現金積累,有些甚至還欠卡數,根本沒有買股票的條件。一個連自己日常生活也理財不善的人,怎有條件輕言作股票投資?
 

要投資 先得有積累

 
要參與股票市場的遊戲,先得有餘錢——非日常生活必須動用的資金。只有在賺蝕都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的情況下,投資時才有條件作理性判斷。中國人說,財不入急門,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等住要開飯,即使手上持有明天會更好的股票,也只好今天就蝕讓。因此,我奉勸年輕人在開始買賣股票之前,先要學習過有節制的生活,量入為出,待積累了一定的閒資時,才付諸行動。
 
常聽到年輕人說,這麼少的收入根本不可能夠用,哪有條件儲蓄?我明白,收入少當然會影響積累的速度,但事情亦不是這麼絕對。我見過月入十萬元的人欠下周身債,亦見過月入二萬元的人有股收息,生活過得相對穩妥。
 
出現這種差別,先不在於投資技巧上,而是出現於生活的態度上。有些人只顧眼前享受,人有自己也想有,不斷用信用卡先使未來錢,自然很快會欠下周身債。有些人雖然收入不高,但懂得為將來着想,願意遏抑眼前的欲望,把支出控制在收入之下,那才會有積累閒資的機會。
 
佛洛伊德認為,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分別是:其他動物大都奉行快樂原則,行為受快感支配,Happy 就做,唔 Happy 就唔做;但人就有遏抑眼前欲望的能力,可以為了將來可能要面對的困境,先行吃苦,以望苦盡甘來。佛洛伊德認為:人類文明有今天的發展,就是建基於人有遏抑眼前快樂的能力。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見香港有些年輕人,不是沒有遠慮,他們憂慮的事情真不少,既擔心找不到好工,又擔心買不起樓,還擔心沒法養育好子女。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不肯為將來而吃苦,不願意犧牲眼前。
 
我年輕的時候所受的教育,除了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之外,最主要的一環,是要勇於捱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惜,今天我們的社會不再崇尚吃苦了。年輕人只講自己的權利,連住屋也是權利。有這麼多的權利,又何需捱苦?要求政府兌現就是了。
 
記得有一次在一個年輕人的講座上,我忍不住又勸勉年輕人要願意捱苦;怎知被同台另一個講者說我對年輕人涼薄,完全不體諒他們的處境。我同意,我的確有老一輩的通病,總愛以自己以前的那套來教訓年輕人。但以前的那套不見得全都不好。以叫年輕人吃苦為例,我認為仍是挺需要的。願意捱苦的年輕人,將來一定有好回報。 
 

「錢搵錢」的本質

 
近年,內地的領導人有一種這樣的說法——要讓人民有資產方面的收入。這即是說:中國人除了靠勞動去產生財富之外,還可以透過資產升值得到額外的收益;亦即是說:以後在內地也可以「錢搵錢」。這變成在中國這個別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也開始容許人民玩資本主義遊戲。近期,中國的股市炒到飛起,與領導人的這種思維是分不開的。
 
在人類的生產力仍處於低水平的年代,大部分人的產出都只是僅夠維持生命所需,沒有太多的積累,沒有條件玩「錢搵錢」的遊戲。在沒有太多身外物供掠奪的情況下,強者只能逼人為奴,以擁有奴隸的多少作為財富的象徵。
 
工業革命後,人類的生產力大增,生產所得除了可以解決生活所需外,還可以有剩餘,積累起來的財富於是愈來愈多。這些財富有不同的儲存方式:包括物業、股票、債券、現金與商品期貨等。
 
這些不同形式的資產,在不同的環境下,價格會有不同的表現。譬如,戰爭可以破壞當地經濟,令某些公司的股價下跌;不過,對金價來說,這卻是一項利好消息。又譬如,通縮可以令人們以現金為王,並導致各類型的資產價格都一併下跌。另一方面,若然政府採寬鬆的貨幣政策,令貨幣的流通量增長得快過實體財富的增長速度,那各類資產價格就會上升。至於那種資產的價格升得多,就得看當時投資者的偏好。
 

GDP不代表一切

 
經過多年來的積累,人類的既有資產已變得愈來愈多;尤其是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既有資產的總值,已遠比每年新增的 GDP 大幾十倍。在這種情況下,既有財富的價格起落,其所造成的影響,往往比實體經濟的 GDP 起落大。
 
因此,我們在分析一項因素對經濟將產生甚麼影響時,不能光看這項因素對實體的GDP有甚麼影響,還得看他對既有資產的價格會有甚麼影響。譬如:當我們看到美國失業率下跌時,不能因為這項消息反映實體經濟正在改善,就推論股價應該上升。現實是,經濟好轉會促使聯儲局放膽加息;而加息又會影響資產擁有者的風險偏好,促使部分資金流出股市,令股價不升反跌。
 
又譬如:近期反映中國經濟的統計數字大都有下行傾向。這本來並非一項好消息,但經濟不好反令中國政府願意放寬貨幣政策,又減息又降準,導致股票市場資金充裕,股價節節上升。
 
正因為既有資產的價格常因不同的因素而有上有落。資產擁有者可以透過不斷調配自己資產組合的比例,而從中獲利。積極進取的人,甚至可以借助財務槓桿去放大自己的得益。這就是香港人所謂的「錢搵錢」。
 
不過,讀者可要留意,能透過這種方法而搵到錢的人,畢竟只屬少數,大部分參與這種遊戲的人,都以虧損告終。
 
 
 
原文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

施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