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前文〈回歸河套創科園的初心〉講述了河套區港深創新科技園的緣起,指出要以高質量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新田科技城項目須作適度調整。適逢城規會已通過相關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本文續深入談及相關建議,包括羅列替代性方案的發展參數。)
檢視國家下達文件,只是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並沒有硬性規定河套創科園區的擴展部分必須在平地上興建。
以高質生態容量 支撐高質量發展
發展局一直認為,要建立完整創科產業生態圈,新田科技城須有足夠規模的創科用地,更認為由於新田一帶地理限制,東面和南面均是山巒,包括鐵坑和鷓鴣坑,故有需要向西面和北面擴展。這可能是個先入為主的誤判。博匯智庫認為,新田科技城項目仍處於初步規劃設計階段,待進一步研究其他選項及多方面的影響評估報告齊備後,方案仍可作適度調整。
我們建議,保留新田科技城計劃中靠近河套區西南面的150公頃濕地(見圖1),而將位於原河套區東南的一片逾200公頃的政府土地(見圖2)與之置換(見圖3)。這200公頃土地範圍內完全沒有任何山墳,而落馬洲警署亦將完整保存(見圖4)。這樣便可以拯救和保留整片原規劃約520公頃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完整性。
及此,河套創科園區擴展部分的建設,便毋須填平原來位於上述位置的魚塘,其基準面亦毋須加高至7米高的水泥面,圍困南面原來的村莊;而可以在置換的區域內依山而建,形成錯落有致的建築集群。如此布局,在香港建築集群中便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們的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也是依山而建,國內和海外的例子更是多不勝數。
替代性方案中的交通布局更為合理
土地置換後的另一好處是交通布局將變得更為合理。原計劃連接河套區和創科園擬擴展部分(濕地)的跨境鐵路布局並不理想。由於鐵路走向的弧度問題,該鐵路未能連貫創科園的擬擴展部分(見圖6) ,且北環線要2034年才可落成,圖6所示的擬建鐵路走向並不合理。土地置換後,從上水─落馬洲支線在古洞站再分支一條支線,連接創科園擬擴展部分(鐵坑)至河套區,再過境到深圳則更為合理,河套區創科園及其擬擴展部分(鐵坑)連接新田市中心,則可用公路連接更符合經濟效益(見圖7、8)。
按原150公頃濕地上的容積率2.33計算,其所承載的創科建築樓面面積3500000平方米置換至鐵坑的200公頃山地,只要容積率不低於1.75,也可以達到原來計劃的總建築樓面面積(圖9)。香港不乏優秀的建築師、城市設計師和規劃師,這個依山而建的河套創科園擬擴展部分的設計,一定難不倒他們。
替代性方案的發展參數
博匯智庫就擬置換的鐵坑200公頃範圍制定了初步《建議發展大綱圖》(RODP),並詳列各項發展規劃參數。(圖10至16)。擬議的大河套創科園,包括原來河套區的87公頃和鐵坑的200公頃土地(後稱大河套創科園二期)。該200公頃的土地用途細分為:
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是將鐵坑綠化帶的山丘部分在香港主水平基準50米以上削平,形成約100公頃的平坦高地,承載由多個不同大小地塊(面積由約14000至86000平方米不等)的創科用地集群。將來的進駐企業,可因應其獨特要求,併合多個不同大小地塊,建設為其量身定製的創科設施。
大河套創科園二期的西北端設文化區(面積約138000平方米)。緊貼落馬洲警署,區內設博物館、圖書館、歌劇院、演奏廳、藝術館等娛樂文化設施。
大河套創科園二期的南端,則興建小型的大學鎮和體育設施,讓海外和國內的著名學府,在此設分支機構,營辦與創科產業相關的各項高階主管教育課程。大學鎮行政中心,將整合跨大學、跨學科、跨專業的教育課程模塊,滿足不同人士的科研、管理、設計進修需求。
項目的另一亮點是在高地部分的東側建設450米高的觀光塔,其位置並不影響雀鳥飛行路線,讓本港和其他地區人士可一覽無遺地觀賞這周邊的生態環境。
城規會已通過相關分區計劃大綱草圖
本年7月19日,城市規劃委員會在逾千反對意見下,同意了《新田科技城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S/STT/1)、《米埔及錦繡花園分區計劃大綱圖》(S/YL-MP/7)和《牛潭尾分區計劃⼤綱草圖》(S/YL-NTM/13),並準備於本年9月將這3份草圖提交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批准。
有環團形容新田科技城環評涉35處違反法定要求,是史上最差的濕地項目法定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更指新田科技城是30年來引致最大規模濕地破壞的發展項目,影響近250公頃濕地保育區及緩衝區土地。
中國是《拉姆薩爾公約》的簽署國
面積1500公頃的米埔後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是全國730萬公頃拉姆薩爾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拉姆薩爾公約》是世界多個政府於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薩爾市簽訂的公約。這片米埔濕地是中國以主權國身份與其他政府簽訂的公約,在1992年7月31日正式實施《公約》規定的前提下,於1995年9月4日正式被列為拉姆薩爾濕地。
今次因擬建新田科技城而遭即將被破壞的近250公頃濕地保育區及緩衝區土地,將直接影響米埔拉姆薩爾濕地的地質和生境狀况。中國作為簽約國,極有可能被西方媒體大做文章,批評中國罔顧國際公約約定,肆意破壞這片國際性濕地的世界級自然生態。
理性補牢 未為晚也
有見及此,博匯智庫提出替代性方案,增加鐵坑200公頃土地作為整體大河套創科園的組成部分,一方面避免大片濕地被破壞,另方面規避被西方媒體攻擊的危機。我們建議將原來政府計劃的新田科技城發展分階段的第一階段(Phase1)分拆為1A、1B、1C,其面積各分別約為160公頃、150公頃和130公頃(見圖17),而本智庫建議的鐵坑200公頃土地則標號為1D。
政府已經公開承諾不會在2026或2027年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工程開展前(不是完成前)填塘,所以,儘管鐵坑山的綠化用地(即1D)要變更為其他指定用途(創新與科技),或許需要18個月去走城規會的流程,對整體工程進度並不構成影響。况且,據悉,政府準備稍後在立法會申請撥款時,亦只限於1A範圍,並未包括1B區,即並不涉及填塘範圍。
事實上,目前1B區的實施,仍存在不確定風險。環保署5月有條件批准的環評報告,其程序並非零瑕疵。有團體就此申請司法覆核,已獲高院受理。
博匯智庫全力支持政府發展創新與科技產業,以及積極在適當的地塊上興建創新與科技產業園。我們的建議,並非拖政府後腿,而是在有可能「爆呔」的情况下,有一「備呔」的應變方案。我們建議1A與1D區先同步進行,1B與1C區稍作延遲。萬一國際生態環境保護團體向《拉姆薩爾公約》組織提出有力的反對理據時,我們仍可以有多一手準備,在必要時可考慮放棄1B的填塘工程,避過危機。
原納入興建新田科技城的約150公頃土地中,有約130公頃為私人土地(見圖18),其收購、補償和行政費用估計達200億港元之鉅;且其收購和安置所花的時間更是一至兩年之久。
由於擬擴展在200公頃山丘部分的土地全屬政府所有,港府便更有彈性地與有意向落戶於擴大後大河套創科園的海內外科創龍頭企業磋商。機遇不等人,這個快、好、省的替代方案建議政府認真考慮。還望當局重新檢視兩個方案的優劣比較,讓大河套創科園的規劃、設計和實施,得以在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進行,更好地實現國家主張發展和保育並重原則,回歸大河套創科園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