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香港都會大學何息夷圖書館舉行了一場紀念稻盛和夫老師「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囑托」的讀書會。雖然只是一個短短的上午,透過主持的帶動和分享,兩位講者向聽眾們展示出於疫情期間如何實踐稻盛和夫老師的教誨帶領自身企業渡過逆境,轉危為機之外更強化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達至上下一心同舟共濟的大義精神。
當日的分享不但令我更了解「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囑托」的奧義,更令我確信稻盛老師的教誨除了是人生的哲學,亦是一套很重要的思維方式。如稻盛和夫老師所言:「京瓷哲學,其根本在於『人應該怎樣活着』。如果以正確的生活方式去度過人生,那麼,每個人的人生就會變得幸福,公司也會得到發展,我一直這樣解釋哲學。」
稻盛和夫的思想核心
相信不用我多說,很多人對這位有經營之神之稱,京瓷創辦人,曾創立了日本三大電訊之一KDDI前身的第二電電(DDI),並拯救瀕臨破產的日本航空(JAL)的稻盛和夫都有所認識。然而每當提到稻盛和夫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立即想到「阿米巴經營」。
稻盛和夫的思想核心,其實是由哲學和實學這兩個部分組合而成的。哲學是人生及經營理念,實學是怎麼把事情做成的方法論。當日讀書會,黃達強先生(香港盛和塾理事長)、潘振僑先生(香港盛和塾執行理事)及李家輝先生(香港盛和塾事務局學習部部長)分享了他們一直堅守稻盛和夫老師的理念,作為奉行「利他」(哲學)的經營者如何在日常經營中實踐(實學),成就出香港傳奇。
利他的例子
然而,「利他」到底是什麼呢?簡單而言,就是一種無私為他人幸福及利益着想的行為。榮獲有「宗教諾貝爾和平獎」之稱的日本尼瓦諾和平獎的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釋昭慧法師更把「利他」分為心理上的層面(Psychological Altruism)及倫理上的層面(Ethical Altruism);美國進化生物學家Robert Trivers於1971年亦曾提出「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 的理念。
稻盛老師提到,創立第二電電(DDI)其實就是希望降低日本長途電話費,為民造福;以78歲高齡接手陷入危機的日本航空,其目的亦只是協助國家重建國民信心。他曾在訪問中提到:「日航破產不僅會給日本經濟沉重打擊,甚至會使日本國民喪失自信;其二,爲了確保日本航空留任員工的僱用;第三就是確保乘客,即國民的利益。」以「利他」為前題達至「物心一如」的境界才是這人生哲學的根本。很多人會認為稻盛老師所提倡的「利他」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善行,出現在讀書會上的黃達強先生(香港盛和塾理事長)就於疫情中展示了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黃先生其實不只是香港盛和塾理事長,更是陽光洗衣集團的創始人,從疫情開始與太太江麗萍協助香港駿洋邨清洗被鋪,到第5波爆發時承擔着方艙醫院及隔離酒店的衣物被鋪清洗工作。我記得我曾經看過一篇有關他們作為「抗疫救兵」的訪問,當中他們提到:「如果起好個方艙但無人洗衫,會變成笑話。」就這句簡單說話令我感動之餘,亦令我充分體會到利他的精神。
作為維昌歷高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潘振僑先生(香港盛和塾執行理事)於讀書會上亦提到,於疫情期間為了減低成本,他曾經肩負起公司清潔的工作,他不但笑說表示沒有抗拒更感欣有機會更了解員工。至疫情較為緩和,員工被他的行為感動而自行願意分擔公司清潔,減低公司成本,達至上下一心同舟共濟的小故事。
一如稻盛老師所言:「只要動機『良善』,事情自然會朝順利的方向發展。」「利他」看似虛無,然而,我堅信以「為了他人」的想法而起,「利他」也不是遙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