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科學教育觀
目前,教育局向學校大力推行STEM教育──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徐俊祥校長指出:教育局在推行STEM教育時,並沒有弄清楚我們應該有一套什麼樣的科學教育觀,結果再多的資源調撥,恐怕也只會是曇花一現,虛有其表而已。因此,他提出下列一套科學教育觀,試圖為學生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回歸好奇、探索與創造
孩子天生有好奇、探索、創造的特性,如果學校只顧強調灌輸先進的科技科學知識,過度重視知識教學,而忽略學習動機與過程探究,繼而又落入考試評核過度重視精熟知識與單一化能力評估的牽制,香港的科學科技教育只會繼續原地踏步。所以,大埔舊墟公立學校校長規劃學校未來三年發展計劃的時候,把重點回歸到好奇、探索與創造。
二、法乎自然
徐校長認為,學習科學就等於學習自然,真正從事科學的人不會敵視自然。「人類的科技發展,也不能超越自然,更不應傷害自然。我們要法乎自然,目的就是讓學生學習一種解決問題的客觀方法,以及蘊含一種物我共存共榮的環境倫理。所以我們準備發展大型的科學科技課程計劃,主題定為『田園生活』。一至六年級分別探討生物、植物、生境、氣候、器械與太空。我可以很肯定地說:要學習科學,請先回歸自然。」
三、萬物為一,殊途同歸
科學教育應該是超越學科,回歸基礎,從生活中學科學,在科學中看人生。所以徐校長不只談STEM教育,更強調加上A(Art)──文化藝術的元素,成為STEAM科學科技教育。萬物為一,殊途同歸。
四、先態度、後方法、才概念
舊墟寶湖的STEAM科學科技課程最重視的,並不是學生掌握科學的技巧與方法,而是一種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關懷與科學態度。
徐校長強調文明與自然應是一體兩面、二而為一的事。科學探究從來就應該是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人文與科學何須各劃界限,相互排斥?舊墟寶湖積極開展的STEAM科學科技課程計劃,正是要體現人文與科學的結合,以「田園生活」為主題,以人文情懷及科學探究並行的態度,探索自然,擁抱自然。
多元化體驗式校本STEAM課程
舊墟寶湖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200多萬推行「多元化體驗式校本STEAM課程」,課程採用問題導向學習模式(PBL),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課程內容融合該校的核心教育價值取向,並整合自科學(S)、技術(T)、工程(E)、藝術(A)及數學(M)等元素而成。學校投放資源,建立魚菜共生系統、生態池,又結合電子科技及科學科技的學習,建設「STEAM科學科技室」,提供優質的學習場地,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意義,從而培養學生整全的人文價值和科學科技素養的創新思考能力,為未來的生活作好裝備。
學校提出下列2016-2019三年發展計劃大框架(現在剛完成第二年):
1. 引發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對問題進行探究,激發創新的精神,成為具創造力的學習者。
- 第一年以培育學生好奇心為重點
- 第二年以培育學生探究能力為重點
- 第三年以培育學生創造力為重點
2. 共同培育學生成為積極樂觀、勇於面對挑戰,並擁有承擔精神的人。
- 第一年以培育學生積極樂觀的態度重點
- 第二年以培育學生堅毅精神為重點
- 第三年以培育學生承擔精神為重點
總結
徐俊祥校長在〈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一文中,向教師、家長和學生提出:「每一次的校本課程革新動力,都是來自我們對學生學習本質缺陷的覺醒:自主學習是因應不少學生及家長只追求考試成績不問學習意義與動機的現況;藝文課是要扭轉教育改革過分着重方法,而忽略內涵的能力導向課程,讓學生重構學習的意義;跨科閱讀是要將斷裂的學科內容,重建為具焦點及有深度的統整性課程,破除盲目操練才能考得好成績的魔咒。」STEAM科學科技課程就是要為科學與人文的高度綜合及應用,開創一個突破性的先例。
以下是該校跨學科統整課程與學科課程的關係和比例(因篇幅關係,本系列並未介紹或涵蓋自主學習和電子學習):
下表是該校近7年來課程改革的清單,由此可見該校對改善學生學習的努力:
課程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應該是同步進行的,下圖是該校教師發展流程圖:
由此可見,該校進行的校本課程革新,並不是一窩蜂的跟隨潮流而做,而是通過慎密和有理據的策劃,並以學生真正的學習和教師的專業發展為目標而創造出來的。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