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個人在同一天的身體經歷相同,但究竟是享樂還是受苦?很明顯是由自己的心來決定的。

手機本來是讓我們使用的工具,很可惜現在大部份人卻變成手機的工具。它本來是要讓我們工作得更有效率,能節省更多時間的,但是結果卻讓很多人不知不覺地浪費更多時間。

不管做事還是學習任何東西,一日勤勞十日怠惰,只是斷斷續續而沒有恆心地持續練習,是沒有可能成功的。這個道理就跟刷牙與洗牙一樣,假如沒有天天早晚刷牙,只是偶然去牙醫處洗一次牙,是沒有可能維持牙齒健康的。

母親和子女都是為對方好,但為何總是為了客氣或者面子,而隱藏真心委屈自己?

彼此接納與理解對方的想法,各退一步互相包容,其實就是夫妻的相處之道,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好方式。

在生命中遇上困境,就正好用來檢測我們的修行方向是否正確,其實是學習和進步的機會。這個時候才更需要用念佛禪修來調理身心平衡,不能因為遇上考驗便放棄,必須持續不斷地練習。

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開始在全世界爆發,當時很多疾病專家都說,這個病毒有可能一直存在。既然病毒不會消失,我們要做的便是放下對它的恐懼,以減少擔心恐懼造成的負能量,影響自己的免疫能力。

剛剛出家的時候,自己最不習慣就是在炎熱的夏季裏面,穿着寬袍大袖。但之後有不一樣的心態,現在只是感覺到很熱但沒有感覺到很辛苦。

人生在世,一切金錢、事物,都只有使用權而無擁有權。我們能夠這樣想,凡事便不會太過緊張和看不開了。

記得初看《金剛經》時,自覺在攝影上已經歷過上述「見山、見水」的階段,但看到佛陀在經中常以肯定、否定再肯定這種方式說法,還是有點摸不着頭腦;直至出家修行多年,才體會到原來禪修跟攝影的心法是沒有分別的。

日常生活不管是做任何事情,都只需要小心但不需要擔心。

我自己選擇出家,因為可以用自己學到的、透過修行體驗到的,盡力去感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在一個骯髒的封閉村落中,只有一個年輕人願意把自己梳洗乾淨和打掃環境,其他村民都勸他不要如此多此一舉。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況下,到底他該隨波逐流,還是獨善其身?

學習游泳的時候,千萬不要依賴任何一位救生員,即是佛陀說的依法不依人。假如能夠發願自己努力,好好分配時間經常練習,自然會有機會成為一個強壯的救生員,就像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和一些在家居士。

菩薩攝受眾生時會用上《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其中的「愛語」其實就是增進人際關係良好的溝通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向菩薩學習,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自在?

我們自以為已經相當精進用功,但卻不知道距離明心見性還有多遠?不如停止胡思亂想,投入過程,老老實實,不執着結果地好好用功吧。

我們總是被各種起伏不定的情緒所支配,如果連自我控制的能力都失去,只是機械化地生存,這樣還算得上是活着嗎?

佛教說的精進,其實不在勇猛,而在持之以恆,因此佛陀不應該只在佛誕時才想起,應該時刻都在心中,才能持續不斷地向他學習。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二十來歲的健康活潑女孩,平時不打機、不煲劇,除了每天練習劍擊,還在修讀法律博士學位,慈悲與智慧兼備,大家覺得她前生是否應該是修行人呢?

在參加禪修之前,必先要放下一顆有所求的心,在禪期中則要身心放鬆而不放逸,不因修得好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修得不好而怪責自己,這兩者都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執着。

「你的人生不是由你的出身決定的,只要肯努力,一切都可以改變!」希望各位家長和老師,都可以放下先入為主的概念,讓孩子們發揮他們各自的才能。

想要徹底解脫,離苦得樂,就必須明心見性,開悟成佛,然後再去幫助其他眾生成佛,這就是學佛最重要的正知正見。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努力投入過程,而不需要執着結果,這樣的話,結果往往都不會太差的。

有一天壽命,就要好好過一天,那些活着的時候,天天為了怕死而拜佛燒香,希望死後能夠成佛的,絕對成不了佛。

人生中不管順境和逆境,就像宇宙萬物一樣經歷成住壞空,一定都會過去。

在衝動情緒影響下作出的任何決定,不只對事情沒有絲毫幫助,還有機會火上加油,令事情更進一步惡化。

我經常強調「藝術創作必須源於生活」,而每一個創作都會反映藝術家內心的感受。除非融入其中,否則你無法完全體會,這跟修行完全相同。

佛陀教導我們「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透過「慈、悲、喜、捨」,讓眾生離苦得樂。

笑,是一件能夠橫跨貧富差距、年齡性別、教育文化、語言和心靈的表現,也是一項歡喜心的布施,隨時隨地,別忘了也給自己一個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