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政府高官不停公開解說,不失為另一種「消磨」,令反對派頓失先機。

特區政府利用深圳灣口岸為例,只能表述相類的手段,但兩事在原則上是有分別的。

集中所有能力,去衡量在面對的實情下的最佳解決辦法。這就是我們現今面對的狀況。

香港自回歸以來,管治上的爭拗多基於政治取向,政府投入研究本土政策的資源偏低。

這次高鐵一地兩檢方案的推銷手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為何政府推行政策時必須全面準備主動出擊。

高鐵的低回報已引起市民關注,持續擴建鐵路網會否是一個聰明的投資?

也許有些人特別喜歡陰謀論,對一地兩檢有情意結,在杯弓蛇影的心態下,才會一葉障目,盲撑林子健。

應依照管治新風格說的廣開言路,然後與民共議,找出解決辦法,而不是以務實為萬能藉口,叫港人毋須擔心。

「一地兩檢」被視為林鄭要拆掉的政治炸彈之一,作出政策決議前,首先要做的便是效益與成本的比較。

從法學角度看,法律難盡完善,必須有機制做出解釋,因而衍生各種理論。

在高鐵內地口岸區有可能被拘捕的是什麼人?我沒有答案,因為被內地列為「不受歡迎人物」的,類別可能很多。

我認為「一地兩檢」的理想妥協方案是,容許內地官員在「內地口岸區」對港人行使不超出CIQ的權力。

務實做法是特區官員要做好解說工作,針對市民擔憂疑慮的地方,由特區政府出面與內地商議令港人安心的方案。

今屆政府能否取得港人信任,關鍵不是官員變得和顏悅色,而是能否在尊重一國的同時,維護港制和港人的權利。

有些在地面難以解決的事,轉移到了地底,或會有轉機也說不定。

有部分人認為,有關說法是匪夷所思、無稽詭辯之說。

在傳媒戰之中,事實並非重點,勝負就在於市民信任那一方的說法。

中央如不大力主導,香港就必然會被既得利益主導,無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