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y 19 2025 15:12:2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呂志和:大企業傳承 首先要好好照顧伙計

「現在很多伙計,做了很多年還是要回來當顧問之類,我很感謝他們的支持。」
嘉華國際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呂志和,日前舉行新書《呂志和傳》分享會。活動由三聯書店主辦,副總編李安邀得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鄭宏泰教授,與呂志和對談出版緣起和處世從商的心得。
 
李安女士首先以出版人角度,談及新書的價值與讀後感:
 
「香港精神是《呂志和傳》的主題,由文灼非先生建議,很適切地說明了呂志和先生與香港精神的關係。由出版人的角度來說,首先這是呂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加上他親身參與,遂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出品。
 
究竟這本書與香港精神有何關係?呂先生一生事業,把握了每個機會,甚至機會未來臨,已能洞悉先機——這貫徹了整本傳記。他在日佔時期經營食物買賣,其後涉足採石生意、機器業務,再到近期的地產發展、酒店綜合娛樂業務,每個階段都能不斷開創新局面,與香港很多成功的企業有不少共通之處。當中一些跨行業的轉型,他透過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很快在行業站穩陣腳。
 
我們身處服務業主導的環境,經常以『專業精神』自豪,書內正有很多類似例子。就以酒店內的充電裝置為例,集團明白全球客人各有需要,因此提供能配合不同類型插頭的裝置。住宅落成時,單位已配備含油壓裝置的貯物櫃,這其實已可媲美酒店了。
 
文化方面,集團定義自己於亞洲/東方文化,是非常聰明的選擇。呂先生非常明白文化的價值,我認為這非常難得。三聯書店能參與是次出版,實在十分榮幸。」
 
緊接李女士發言,對談開始。文灼非社長與鄭宏泰教授就新書內容,向呂先生提問。
 
呂:嘉華國際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呂志和先生
文: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先生
鄭: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鄭宏泰教授
 
文:記得上次訪問呂生已是2012年,也是在這個房間,和呂先生談了兩小時。當時政府新班子剛上場,我問了他文化、地產及澳門等問題。我最近再讀這篇訪問,當中呂先生的分析,今天都一一應驗,說明了他有遠見、關心香港時局,令人佩服。
 
去年我出席呂志和獎的開幕典禮及嘉華集團60周年晚宴,當晚亦發布了這本傳記。當時呂先生沒有機會詳談,今天在三聯的安排下,終於可以邀請呂先生與各傳媒朋友近距離分享。
 
我在傳媒界已廿多年。80、90年代,香港出版了很多富豪傳記,有趣的是,讀者永遠不知道作者是誰,書中又有不少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尤為要者,經當事人授權出版的,少之又少。呂志和先生這本傳記是他親身授權,由一位專業的傳記作家執筆,經過多次溝通,整合了很多第一手的資料而成,內容非常扎實,而且由製作素來認真的三聯書店出版,份量自然是其他傳記所不能相提而論。
 
我90年代初在一本周刊工作,該周刊闢有「富豪密室」專欄,內容甚至包括富豪的私密對話。這些憑空而來的內容,真偽無從稽考。相比之下,這本傳記是實在的敘事,值得諸位看看。
 
我第一個問題是,呂先生何時開始有出版傳記的念頭?
 
呂:這本傳記並非一早已經構思。我經歷了很多年代,起伏有各方面,要寫出來的實在太多了——我的經歷其實也很平凡而已,只是身邊的好友、同事,都說有機會就要公開分享。終於一次有位來自北京的朋友,介紹我與傳記作者(畢亞軍)談談。就是這樣開始,一步步發展出來。
 
事實上我的經歷較為轉折,涉及多個行業,需要許多時間梳理。這本傳記最大的宗旨是分享如何處世——這些東西談起來很容易,但現實的奧妙卻是一步步拼搏,慢慢累積、實踐出來的。成書經過多次往來,傳記作者又找了公司的舊伙計等人,希望找出更立體的資料。現在讀來,它反而提醒我不少過往的事物、領悟。重重難關之中,我認為不是困苦,而是樂趣。做事最重要自己心安理得,其他的事情顧不了那麼多。成就及名譽,是社會給你的。財產等等,數字遊戲而已。
 
這本書展示出來的,大家都可以參詳一下,最重要明白每人都可以為社會拼搏,為社會做事。
 
「為社會做事,自己心安理得,就會活得舒服自在,這較金錢回報來得重要。」
「為社會做事,自己心安理得,就會活得舒服自在,這較金錢回報來得重要。」
 
文:讀者的最大得着,你希望是什麼? 
 
呂:這本書談不上是什麼創見,但都出於我真心想分享給大家的東西。為社會做事,自己心安理得,就會活得舒服自在,這較金錢回報來得重要。始終在今日香港,兩餐溫飽大概不成問題,若我們慾望不太多,不專注於炫耀自己的成功,人生就可以安樂一些。
 
文:研究香港家族史的鄭宏泰博士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以往亦曾出版不少暢銷書籍。以下時間交給鄭博士。 
 
鄭:我第一個問題是,你在日治黑暗時期,13歲就創業。那時連生存也成問題,可是你卻能創業。當中有什麼可以分享? 
 
呂:日治時期,家父從事製衣。當時製衣算不上大行業,日本人到來時,製衣、出口的生意都不能做了。這環境下,我看到日本人對中國人很差,就不願到學校讀書。閒時我見到很多人排隊等待離開香港。我心想,排隊需時,總要吃點東西,於是就學人家弄一些「鹹水花生」,再加一點自家的調味,就拿出去賣。由於反應很熱烈,於是就做起來了,也賺了一點錢,這在當時來說很令人意外——我不願上學,又不願離開香港,這大概是令自己活得較安心的一個方法。
 
鄭:你在日治時期已賺了價值200萬的軍票,但家人卻沒有將軍票套現成房產,最後這些軍票都成了廢紙。這些挫折如何令你學會要用正能量處世? 
 
呂:這是有原因的。當時我也提議過用手上的銀票,去買一些糧食回來,預備之後做飲食業的生意。當時父親反對,說就算買了也會被偷——當時和平不久,很多人都去「爆倉」盜取食品。即使後來英軍回歸,也因為賄賂等等,情況並沒有改善。最後,事情也就這樣(軍票成了廢紙)。之後,我決定不跟家人做生意,去了零件行當學徒,做了兩年又當了老闆——當時上手以後,因為一些原因,老闆不能再專心處理業務,於是我決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接手。漸漸我明白到事情總會有轉機,心態才最重要。 
 
鄭宏泰教授請呂志和分享如何在逆境中處世。
鄭宏泰教授請呂志和分享如何在逆境中處世。
 
鄭:你做零件生意時,曾試過向日本的美軍購買物資,轉售到香港。你當時不懂日文,為何突然想到這樣做呢?
 
呂:這也不是由零開始。突然白白的去沖繩和美軍做生意,當然不可能。當時我有一個朋友留學日本,他的一位教授戰後在沖繩出任重要公職,也知道有這一個市場需要,於是就叫我過去試試。另外也有朋友在一些環節上出力,甚至提供出納擔保書,讓美軍可以放心與我交易。
 
鄭:80年代,你用「鬥長命」的方式,與採石業中規模巨大主要競爭者「肉搏」,最後還以小勝大,你怎樣訂出這個戰略?
 
呂:當時我遇上了如此強大的敵人,除了節省成本,就是比拼價格。減少利潤,多接中小型訂單,才可以殺出血路,至少養得起自己。最後因為競爭者一些商業定價策略出了問題,受了挫折,無法再與我們爭持下去,於是由負責人與我們議和。我們的業務也就可以在市場中企穩。
 
鄭:你在書中又提到,會教導下一代以「二八定律」來管理業務,這是什麼意思?
 
呂:第一,要全公司的職員明白,你是為他們的好處着想,只有正面思考才能有正面結果。至於直接管理的兩成主要人員(key persons),則必需對你言聽計從,大家合作,向下傳達企業目標。
 
另一方面,我旗下的酒店很少有工會,這是因為老闆關心下屬,團結一致,自然關係就好,不用成立工會來處理。至於有些是我們收購時已有工會,這個我就沒辦法了。
 
呂志和(右)與文灼非談及營運、傳承企業的心得。
呂志和(右)與文灼非談及營運、傳承企業的心得。
 
文:嘉華至今已有60年,大企業的傳承,你認為可以怎樣做好?
 
呂:首先,要好好照顧伙計。對子女,也要全心全意的培養、關顧。我認為善意的帶(他們)出來,就可以事半功倍。現在很多伙計做了很多年還是要回來當顧問之類,我很感謝他們支持。
 
文:呂先生人生都跑在創業路上,很多時候更要踏進自己不熟悉的行業,還很快掌握竅門,愈做愈好。這種跨行業挑戰的膽色,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你又怎樣物色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呢?
 
呂:這很難三言兩語解釋,我只講一方面。社會有很多機會,如何發掘、承接、把握,很重要。就如剛剛說的沖繩買賣,所有的網絡、準備,事先都有,最要緊是讓他們知道我誠實可信,這才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任何行業都一樣。信任是生意往來的基礎,這正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文: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可否又分享一下嘉華60年來成功的獨有心得?
 
呂:我也差不多全部分享的了。自己要勤奮,多向身邊的朋友發問,多些和朋友分享、交流,這樣在有機會出錯時,就可以及早發現。(文:現在很鼓勵年輕人創業,但有報告說有九成機會失敗。)這就真是難說,不能一概而論。總的來說,就是以上說的幾項,缺一不可。
 
鄭:以後會怎樣推動呂志和獎的發展?會否想下一代將獎項推進一步,以擁抱、宣揚和諧共享的價值觀?
 
呂:「施恩莫望報」,最重要這幾個字。我明白我所做的東西比較抽象,但我認為全世界都需要。這個種子之後發展如何,我看得十分正面。一些正確的、世人必需的東西,最後終會發芽,時間問題而已。這個心態在當前混沌的世界是需要的。
 
鄭:有一個「八卦」一點的問題。你為什麼後期會恆常戴帽子,甚至變成個人標誌?
 
呂:這很簡單。40歲左右,頭髮開始有點疏落,但出任公職時時要開會,會議室的冷氣很大,弄得我常常傷風。最後知道身體受不了冷氣,試過帶假髮,但不太方便。後來女兒買了一頂帽子讓我試試,習慣了感覺還好,就一直戴了。
 
 
(整理及圖片:灼見名家傳媒)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