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May 29 2025 15:45:2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見樹見林 藝海遺珍——古月堂藏品精華導讀

我們從書畫之外的字書、對聯、手札,也可看到中國如何由傳統晚清,走到近現代中國,強烈感受到文人處身轉折時期的文化使命和風骨。
是次古月堂的百多展品當中,重視書畫的環節。眾所周知,近代中國畫人展示濃厚的師承關係,名重於世的嶺南畫派,自陳樹人、高劍父丶高奇峰學藝於居巢丶居廉二師,即展開強固的地緣創作生命力,第二代弟子如關山月、趙少昂續發揮其雄奇與細緻筆法,揉合東方與西方繪畫藝術。不但如此,民國以後的京津與海派畫家,面對政局的升沉跌宕,逐漸擺脫傳統社會的約束,開始形成貼近大眾的民間畫藝。如吳昌碩、陳師曾、溥心畲等當世名宿,啟蒙後學之功巨大,舉凡有益於國家事業者,無不志趣相投,成功培育如齊白石、李可染一系的師承關係。此外,留洋習畫的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徐悲鴻、也擅長吸收外國養分,為國畫創作貫注新元素,站穩於各大院校的文藝陣地。這些人物是日後畫壇的長青樹,在日軍節節南下的30、40年代初期,其人南北融匯的畫藝活動從未間斷。所謂「南張(大千)北溥(心畲)」或「南張(大千)北齊(白石)」,無不說明地域隔閡的拓通,諸家並駕齊驅,且致力突破國際藝術的高度,透過世界展場呈現了中國繪畫的驚人魅力。
 

由傳統到近現代中國

 
圖冊中收錄的作品,例如傅抱石的「九歌圖」丶「蘇武牧羊」丶「湘夫人」諸作,即反映艱難時期畫人仍懷抱中國文化的美德,展露不屈不朽的抗日民族氣節。作品情志交融,或附個人自序以抒情,或由親友題跋以鼓勵,名家之間互相扶持、彼此表率,留下深刻的時代印記。至若徐悲鴻的「九駿圖」、傅抱石的「竹林七賢」、李可染的「漓江山水」、「漫山紅遍」等系列,筆觸氣魄之雄渾磅礡,已非止於風景人物或事象,而是集合精神氣的充沛人生體驗,入於一種哲理的感悟。諸巨匠以後,畫人新晉輩出,既有宗於農村的寫實主義,也有強調意象的中西繪畫,把劉海粟丶韓美林丶王忻東丶丁紹光等藝術創作推到畫壇前列,展現新時代的風尚。我們從書畫之外的字書、對聯、手札,也可看到中國如何由傳統晚清,走到近現代中國,強烈感受到文人處身轉折時期的文化使命和風骨。
 
古月堂從成立之始,已觸及上古戰漢的古玉收藏,圖錄所見的漢代龍型出廓璧丶四神璧等便是收藏有年的家族珍藏。作為漢族核心價值的龍文化,長足發展於新石器時代,自商周秦漢以下的祭器儀器中,揭示了祭祀方位和神獸表徵的密切關係。所謂青龍丶白虎丶朱雀丶玄武的「四神」觀念,以及帝為龍丶后為鳯的皇室統治意象,深入影響着漢唐近600年的中古貴族制,成為不少宮廷的器物用具的必然圖騰。除此之外,漢唐的鎏金技術一脈相承,展品中戰漢至唐的鎏金罐丶鎏金虎及謢靈瑞獸,均可發現利用銢劑塗金的鎏金技藝,已達至登峰造極的階段。至於錯金丶鑲金丶鏨金丶炸珠與掐絲技巧,在唐代對外交通拓通的情況下,皆反映了活躍於中亞、西域的粟特人器具製造的獨特風格,與大唐四方兼容的盛世氣象互相匹配。圖冊所見的金杯丶金碗丶金壺丶金盤,循不同的工藝方式打造,其純金丶銀鎏金丶銅鎏金之多元組合,以及周邊佈置的忍冬花丶牡丹丶纏枝,又襯托各種飛鳥走獸、動物瑞獸造型,予人豐裕而燦爛的唐人生活。觀「唐宋變革期」的學者研究,每以唐、宋為中國中古與近世兩個不同的時代,前者偏重皇室貴胄的奢華生活,後者已然進入庶民社會,於文化藝術上回歸平淡樸實的風格。比較圖錄中唐代的金銀器和宋代的鈞窑、汝窰丶哥窰丶建窰諸製作,當發現箇中微妙的變化。
 
本圖冊以古月堂珍藏的懷素行草為開首,此古今中外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翰墨精品,加上古月堂代表趙雨樂教授的專業研究,前後從文本上考證了懷素上百文字真蹟,得出學界權威的結論。在饒宗頣百歳之際完成文章,並發表於香港大學為他賀壽的國際研討會上,可謂適得其時,尤見意義之深遠。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