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早前邀請香港恒生大學何順文校長親臨東華學院位於何文田衞理道的校園,就香港高等教育的挑戰及自資專上院校發展前景等多個範疇,進行意見交流。以下是對談的摘要。
陳慧慈校長(以下簡稱陳):香港高等教育20世紀後半葉迅速擴展,社會對高級專業人才的需求激增,公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殷切,令公營大學及自資專上院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我們很榮幸邀請了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討論有關香港高等教育面對的挑戰及自資專上院校發展的前景。
眾所周知,8間資助大學的學位有限,不能提供學位予所有合資格學生入讀。部分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認為,學生不能入讀8大便會前途暗淡,何教授認為應如何改變這個看法?
改變社會對自資院校誤解
何順文教授(以下簡稱何):社會有部分人士的確對自資專上院校存有錯誤理解,但通過自資院校的努力,相信會慢慢改變這個觀念。我與家長和工商界僱主聊天時,他們也對自資院校充滿信心。無論政府、大眾及自資院校也應多作溝通,互相了解及接受,自資院校的前景仍是很樂觀的。
陳:香港高等教育講求多元發展,不同持份者包括學生及家長,對高等教育學院也抱有很高期望。對於課程設計、收生及聘請教職員等挑戰,何教授有何看法?
以靈活優勢面對挑戰
何:香港自資院校的起步較遲,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應只有公營大學體制,也應該有私立大學作平衡,互補不足。自資院校運用自身的靈活性,有更大機會作創新嘗試。雖然資源可能較少,但無礙創新,反而有機會考驗學校團隊如何運用有限資源,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
自資院校的出現,為家長、學生及僱主提供另一種教育模式的選擇,例如自資院校一般規模較小,並非以研究導向,會更關心學生的需要及注重教學質素,好像香港恒生大學會為學生提供在校住宿的體驗,學生的得益並不比公營大學的學生遜色。恒大不會特別在意學生入學時的成績,只要達到大學的入學標準就可以,現時我們招收的DSE學生平均有19分,這個成績已有很多優秀的外國大學會取錄,所以香港的自資院校其實也可以提供優質教育給香港學生。
陳:自資高等院校在世界各地十分普遍,香港的發展卻相對較遲,但我們也可以急起直追。加上自資院校擁有很大靈活性,即使運用有限的資源,也可以設立高素質的課程,這是我們的優勢。
高等教育是創新意念的搖籃,是創造及匯聚知識的地方。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引導、培育及鞏固學生的創意思維?
培養學生創新創意思維
何:學生剛入讀自資高等院校時,或許會認為自己不是那些最聰明的學生,這時學校應更關心學生,包括提供個人輔導,通過學校與老師的努力,很快會令學生的自信心、投入度及學習態度出現積極變化。因此,心態及自信需要盡早在大學一年級時建立,因為這些學生的能力只是未被發掘而已;到二、三年級時,很多學生已經有很好的表現。
另外,自資高等院校可以做到以小組形式教學,老師與每個學生的溝通會較密切,一些規模較大的大學平均一班有80人,但恒大平均只有25人。即使學生的起步較慢,也能透過學校的教育慢慢追上,幫助學生變得更好。
陳:沒錯。我深信每個學生也有很大潛能,如學校能營造良好環境,老師提供適當的關注引導,學生必定能發揮獨特的創意能力。
何:招聘老師方面,我們也很關注老師是否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及文化,例如一個優秀的教授如只希望拿經費作研究及寫論文,我們也未必會接受,因為他未必適合我們學校;同樣招生的時候,我們也希望同學能認識學校的理念,而不是因為分數不夠好而報讀。
自資院校可互補不足
陳:自資院校在高等教育的認受性及學術水平等,應如何改善並提升整體發展?
何:香港自資院校發展約近10年時間,已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貴校(東華學院)在健康科學相關的學科表現出色,恒大則較集中在商業管理、人文社科及傳播與語文方面,院校之間有很大互補空間。同時,自資院校不應過度提倡職業導向,在學術水平及學生發展給予創新空間。院校發展時應保持應用導向,了解學科的互補性及完整性。我認為貴校已有一個很好的開始,社會對我們兩間學校也有一定認受性。
陳:自資院校需要發展其獨特的優勢,不進行惡性競爭,卻又可以互補不足。
何:雖然自資院校不需要跟其他公營大學一樣,須達致UGC(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指標,但學校也應鼓勵教授們在學術上有更多的創新,在科研上協助社會發展,為社會問題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建立校內互信文化
陳:何校長作為學校的帶領者,在恒生管理學院升格成香港恒生大學的路途上,遇到最大的轉捩點是什麼?又如何爭取各界人士的支持?
何:整個升格過程中,我只是背後其中一位推動者,感恩有很多校董及校務委員會成員在早期作出大量的基礎建設工作,因此我在8年前就任校長時,已很清楚校董會訂立的策略發展計劃。
申請升格大學的路途上,並不是單靠一兩年的努力,學校成員在早期已開始籌備。教育局在2015年發布大學發展路線圖,各個學院也準確依照當中的準則及目標來實現。所以,最大的轉捩點是讓全校有共通的文化(互相合作及信任),每位教職員無私地付出,令整間學校的職員、校友及各持份者之間有緊密的關係,很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陳:升格大學的路途是長遠的,最重要是學校各成員上下一心,有共同的理念,互相扶持。
何:雖然路途上會遇上高低起伏,但學校團隊很快可以重回正軌,像家人一樣互相扶持。回想當時升格大學的過程,整間學校也有良好的氣氛,促使我也願意付出更多時間和努力,為學校制定不同的目標。
具體來說,學校的管理制度對於正名大學是很重要的,因為評審單位很在意學校過往的所有記錄,例如在面談時,評審單位可能要求學校即時提供某段時間的決策記錄,因此,學校需要一套良好的管治系統及制度,隨時找出任何時間的決策記錄。
教導學生尋找自身價值
陳:有部分人認為,相比規模較大的大學,自資院校應專注於實務應用上的發展路線,自資院校又應如何塑造自身的特色?
何:因應市場需要及發展,很多規模較小的大學也不是純學術導向,會更注重學生的出路,特別是本科生。因此,恒大有「博雅+專業」的教學模式,「專業」是指提供應用性較強的主修科目;同時融合「博雅」元素,我們相信教育並不只是為學生尋找工作,還需要有個人成長等其他範疇,教導學生找到自身價值,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未來世界變化萬千,工作的內容與大學的課程並不一定會直接掛鈎。一些可轉移的技能,例如做人的態度等更為重要。專業知識只是工作的起步點,學生懂得自學、思考及創新等,未來在任何地方工作也可以應用。
陳:社會強調訓練學生成為「T」型人才(T shaped Talent),指的就是專業知識及批判性創新思維。
何:可轉移技能或許未必在考試及書本上學習到,但透過參加校內活動、研究計劃及與老師的溝通等,學生也能學會這些可轉移技能,例如老師如何與同學溝通,同學就會以相同方式與別人溝通。
陳: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深信每個學生也有潛能,而老師也有能力教導學生變得更好。總括而言,我們應如何帶領院校應對未來種種的挑戰?
何:未來,院校必定會面對不同的挑戰,我們需要認清學校的目標,建立自身優秀的團隊,用合作精神集中在教育工作上。在教育層面,學校要信任老師及學生,提供最好的支援,讓他們有適當空間發揮才華。
四年的大學生涯,是學生在人生中最精彩的時間。即使學校面對困難,也不會阻礙做好教育工作的目標,我深信這種精神會慢慢感染不同人,很多困難也能一起解決。
陳:學校的資源多與少並不是最大的挑戰。作為校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校內良好的學習環境,讓老師和學生發揮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