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生活 梁智鴻:醫的藝術

梁智鴻:醫的藝術

「金刀梁」梁智鴻醫生,他生於醫學世家,童年時父親在香港仔行醫,醫者父母心的記憶深植腦海,長大後立志行醫,至今逾半個世紀,同時從事多項公職,活到老學到老;行年80,金刀未老,且聽他分享醫的藝術。

編輯精選 作者: 編輯精選
2019-10-17
人物志

圖片:香港賽馬會《駿步人生》第27期

標籤: 梁智仁梁智鴻醫生醫院管理局金刀梁馬會駿步人生
因為訪問,才赫然發現,眼前頭髮烏黑又健步如飛的梁智鴻,原來已經80歲。
因為訪問,才赫然發現,眼前頭髮烏黑又健步如飛的梁智鴻,原來已經80歲。
0
SHARES
3.5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他生於醫學世家,父親及妻子都是醫生,卻讓子女做喜歡的工作,沒有一個行醫;儘管「揸刀搵食」,他拿起支筆同樣頭頭是道,幾萬字的書,四個月完成;先後出任醫院管理局和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回歸前後做過立法機關議員,也曾是行政會議成員,這個行醫大半個世紀的公職王,一言蔽之形容「醫學是科學,行醫是藝術」。行年80,仍然口若懸河、健步如飛,金刀未老,從無想過退休,他是「金刀梁」梁智鴻。

以為醫生睇症「例遲」,這個髮型恆常中間分界、穿筆挺三件頭西裝的中環人,訪問當日早到十分鐘。「以前教授教落,一定要準時。」還是那副招牌朗笑的梁智鴻,安坐「明德椅」拍照(「明德椅」以明代風格設計,是香港大學頒贈予「明德教授席」捐贈者,以表達謝意的紀念椅),說起他與醫學院的淵源,由父親到胞弟,都是港大醫學院畢業生,到後來他重返母校擔任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兩代一門三傑,情深意重。

想做醫生是受父親影響。「爸爸(梁金齡)在香港仔行醫,那時香港仔仍是偏遠的漁村,要坐貨車去,爸爸是那裏唯一的醫生,也是唯一諳英文、可與政府官員溝通的人,所以大家有什麼,都會找他幫忙。」

打仗時梁家一度離開香港,戰後他父親再度於香港仔執業,那些年的人情味,還有行醫可幫人的記憶,深植他的腦海。「那時在香港仔行醫,因為無人會去那裏賣藥,爸爸和媽媽要用大藤籃,每日帶藥物過去;我最記得媽媽大肚時,都要坐那些改裝貨車,挽住幾個籃入去。」

打風接生 過年簽死亡證

在困乏的年代,大部分的父母都得為口奔馳,每周返足七日工是常態。「唯一見到爸媽就是星期日,跟去診所,他們看病,我們就坐在一角,有時幫手執藥,那個時代藥水是溝出來的。」權充小小藥劑師邊學邊做,教他更理解診所的日常運作。「戰後回港,住過幾個地方,最初住在油麻地黑布街,當時香港百業蕭條,一家七口住在板間房,後來搬了去英皇道、皇仁書院附近。」

自小立志做醫生的梁智鴻,考進聖若瑟中學,每天坐電車上學,讀到最後一年才轉到皇仁:「因為我想讀醫,必須要考生物學,當時聖若瑟沒有高級程度的生物學課程,所以要轉校。」

「(當時)父母都很忙碌,沒有在我讀書的時候教我什麼,但好多身教,最記得有次八號風球,有位水上人要生仔,他二話不說就跳上舢板,幫人執仔。」還有那個教他記足大半個世紀的大年初一:「最記得有位蜑家佬過身,那是年初一,好多人覺得是大忌,但爸爸照去簽死紙(死亡證)。那年代求醫很多時不是付錢,而是封利是,10元左右,加一斤魚和蝦乾,最特別的感受是,做醫生真的可以幫到人。」

小時候品嘗海鮮的機會多的是,但梁智鴻偏偏無福消受。「好怕食魚,食親魚都鯁骨,鯁過七次骨!」笑言這或與自己口若懸河,喜歡邊食飯邊說話有關。

他有七兄弟姊妹,只有他和胞弟、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仁是讀醫。「我和弟弟性格很不同,弟弟比較內向,我就外向,他排第三,大家相差五歲……我是有點大哥格,好多主見。」那些年,父母想要抽空教導孩子不容易,可幸梁家的孩子都很爭氣。「我們比較好彩,爸媽讓我們七個都可以讀到大學,讓我們都有自己的專業」。

馬會支持港大擴建校園,時任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右二)出席銘謝禮,在賽馬會教學樓前留影。

讀醫 一理通百理明

這個擁抱自由主義的父親,也喜歡讓子女自由發揮。「我讀醫、太太讀醫,但女兒在英國攻讀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PPE)畢業,兒子做工程師興建度假酒店。他的公司在曼谷,但他長期穿梭於內地、中東、非洲等地,香港只是過境地,往往在港只會留下一句:爹哋,我今晚回家睡就是了。」教子方程式,無招勝有招。

1962年畢業於港大醫學院的梁智鴻,讀醫一樣舉重若輕。「讀醫是一理通百理明,明白原則,將原則伸展到其他地方就是。」畢業後在港大任教了16年,他直言強記無用:「今時今日跟過我的學生,都說我教書最好,因為不用強記很多東西,我只會教他們幾個重要原則,遇到這個情況,你有三個問題要問自己,記住三個原則,就可以伸展到其他情況。」梁智鴻自言人生之中遇過幾個恩師,終身受用。

醫學是科學 行醫是藝術

選擇外科專科,也反映他的人格特色。「外科醫生通常會說,先打開(開刀)看看情況,內科醫生則喜歡先作思考。我跟過幾個外科的師傅,很欣賞他們的工作,也欣賞他們爽快決斷的性格。」行醫多年,他謙稱是終身學習,「每見一個病人又學到新事物……要知道永遠無完美,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他認為,醫學是科學,行醫卻是藝術。「兩個患上同一種疾病的病人,醫生也可用不同的方法診治,所以說這是藝術。」

1970年代初,梁智鴻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進修,之後有幾間,包括在芝加哥及佛羅里達州的大學向他招手,提供教席邀他留下服務,他將因此有機會取得美國公民資格。不過思前想後,這個英語能力勝過中文的「香港仔」最終還是婉拒,原因是心底裏,他服務香港的心仍然熾熱,也不願到彼邦做二等公民。「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決定是對的。」

行醫這些年,梁智鴻這樣表達最苦與最樂:「病人可以再行路、可以康復,做回平常會做的事就是最樂;但當你用盡方法去醫,病人都是好不了,這就是最苦。」他說,「病人康復是頭獎,但你盡全力結果不盡人意,也只能接受……當然會失望,但不應洩氣。」

80歲壽宴上一對子女以「壽桃」向他祝壽

醫德比醫術重要

謀事在人、成事有時也得看天,只是醫德和醫術之間,輕重就易揀得多。「醫生非單醫病,更是醫人,好多人說醫生是否搵好多錢,我相信好多我們私人執業的行家,十個裏有一兩個病人,是不收錢或者減價應診。」

既是醫生也是公職王,由手術枱到社會服務,他謂互相影響,也一脈相通。「每一份工作都是一種學習,醫生識得醫人,但對社會的認識未必很多,做公職,某程度是將我從一個狹窄的醫生環境擴闊開來,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他舉例,當醫學會會長期間,遇到的都是醫生,大家同聲同氣,但擔任醫管局主席,其董事局成員很多不是醫生,而是很有經驗又知名的行政人員,如何駕馭他們的思想?這是學問。因此幾大幾細的公職,也是一種學習。」

他謂「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從未想過退休的他,笑說年齡只是一個數字,慶幸妻子與他有相同愛好,就是工作,所以很合拍。

任馬主 笑言少探愛駒

梁智鴻目前是「金刀之友團體」名下馬匹「良朋共盛」的其中一名馬主。他不時偕妻子去馬場消遣,也曾是退役團體馬「金刀銀鑽」的馬主之一。這裏「金刀」自然是他,「銀鑽」是他一名牙醫好友,他直言朋友在馬場共聚,是開心的事,只是過去養馬,總因工作太忙無暇探望,殊不知「金刀銀鑽」很爭氣,讓他拉了一次頭馬(2015年),十分驚喜。「朋友都說馬是要氹的,再養真的要去探望。」同是團體馬的「良朋共盛」有福了。

那麼,梁智鴻如何評價馬會對社會的貢獻?「好多年前,馬會要求增加賽馬日,那時很多社會人士反對,認為鼓吹賭博,我是第一個去聽證會表示贊成的人,因為在我心目中,香港賽馬會不是一個賭博的地方,而是一個慈善機構,每年撥很多錢給香港做慈善工作,如果沒有馬會,很多工作可能開展不了。」他舉例指,醫學專科大樓、伊利沙伯醫院的癌症中心及防癌會在黃竹坑的康復中心,馬會都有份支持。

2015年為「金刀銀鑽」拉頭馬。(已退役)

籲求大同存小異

他每次外訪或者去機構探訪,說手信大都購自馬會會所的禮品店LEVADE,一來輕便,最重要還是視馬會為香港最大的慈善捐助機構。

馬會一直支持醫療衞生及復康服務等多個範疇的慈善工作,包括2003年沙士爆發,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捐款5億元支持設立「衞生防護中心」,及捐助2.5億元予醫管局推行「賽馬會安寢輕移計劃」,協助公立醫院安裝病人吊運系統及電動病床等。

金刀未老,未言退休的梁智鴻除了在電台開咪,又寫書回顧人生歷程,書名叫《理性的呼喚》(The Triumph of Rationality: From Surgical Practice to Public Service),對應今日社會,作為社會領袖,確有先見之明。「在任何環境,理性都好重要,人與人之間如無互諒互讓,不肯求大同存小異,是行不通的。」

這名「揸手術刀搵食」的仁醫正計劃將電台節目訪問的不同人物,書寫成不同的人生小故事,值得期待呢。

後記:少年智鴻的煩惱

因為訪問,才赫然發現,眼前頭髮烏黑又健步如飛的梁智鴻,原來已經80歲。求問駐顏心得,招牌朗笑後,他向在場工作人員拋下兩句:繼續做、睇開啲。「要接受自己未必好似以前那樣,行不到五層樓梯都得接受……」

除了駐顏有術,三件頭西裝和髮型中間分界,也是他的個人標記。「我不是一個姿整的人,但肯定是一個愛齊整的人……這麼多年,我未嘗擁有過一條牛仔褲。」穿窿牛更是no way。

至於中間分界,他不諱言曾幾何時,這是「少年智鴻的煩惱」。「梳左梳右都彈起,做細路仔十幾歲時好尷尬,用髮蠟或者夜晚用網套住,第二天醒來仍是彈起……」

兄弟姊妹之中,唯獨他有這個煩惱。「細時覺得好陰功,而家完全無嘢啦,最驚是光頭。」駐顏心法,相信包括清心直說。

原刊於香港賽馬會《駿步人生》第27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陳南祿:每當變幻時陳南祿:每當變幻時
  • 楊潤雄:青蔥物語楊潤雄:青蔥物語
  • 聶德權:理智與感情聶德權:理智與感情
  • 【圖片故事】梁智鴻醫生永不言倦【圖片故事】梁智鴻醫生永不言倦
  • 港大醫學院130年人才輩出港大醫學院130年人才輩出

0

編輯精選

View all posts
標籤: 梁智仁梁智鴻醫生醫院管理局金刀梁馬會駿步人生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曾鈺成認為,新班子必須具備堅定愛國愛港政治立場。
灼見專訪

李家超班子出爐 曾鈺成:新班子具備堅定愛國愛港政治立場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5
灼見名家傳媒社長及行政總裁文灼非(右)詢問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左),如何考慮美國這個因素。(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觀點

陳茂波:港人要有「底線思維」迎接不同挑戰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4
陸恭蕙博士表示,可持續發展不止幫助企業前進,亦在幫助香港前行。(陸恭蕙博士錄像截圖)
2022財經峰會

陸恭蕙:ESG促進企業發展 助力香港繼續前行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4
維園的燭光晚會(1990—2019),曾是香港的「城市地標」。燭光帶出點燃者的戚戚然,也寄以和平、自由的期望。(賀名慧攝,2019)
今天與時光隧道

八九請願未了情 燭光仍在記憶裏

作者: 丁望
2022-06-24
大灣區教育資源中心聯同多個機構成功訪問552名專上學生,發現逾六成人願到內地工作發展。
灼見報道

調查:逾六成大學大專生願內地就業 首選大灣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3

影片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 林翠華教授:老爸老媽為何不快樂?
  • 曾鈺成:李家超新問責班子有什麼特點?如何達至中央與港人期望?
  • 嚴浩:減肥為什麼不能衝動?晚餐應該怎樣吃才有效果?多吃健康的油才可以減肥?
  • 雷鼎鳴: 美國軍事、工業、傳媒複合體如何影響國策?世界一哥為什麼愈來愈不受各國歡迎?
  • 何毓贄校長x彭智華:學會品賞紅酒有什麼好處?香港可成為葡萄酒中心嗎?
  • 文相濡:用梅花心易為李家超起卦 占卜馬航客機失蹤及英國脫歐均應驗
  • 曾鈺成:智庫有助施政,打手破壞和諧,特首應予區別
  • 陳妙霞博士:耳鳴是怎樣形成的?中醫哪些食療及穴位按摩可以醫治?
  • 林翠華教授:認知障礙是正常衰老嗎?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珍寶一別成永訣?狂瀾欲挽或未遲珍寶一別成永訣?狂瀾欲挽或未遲 關品方
  • 文相濡:用梅花心易為李家超起卦 占卜馬航客機失蹤及英國脫歐均應驗文相濡:用梅花心易為李家超起卦 占卜馬航客機失蹤及英國脫歐均應驗 本社編輯部
  • 我不算熱愛攝影我不算熱愛攝影 常霖法師
  • 陶傑:移民英國,其實沒有離開過香港?陶傑:移民英國,其實沒有離開過香港? 編輯精選
  • 不用忙歸去,字旅樂相逢不用忙歸去,字旅樂相逢 馮珍今
  • 供應鏈會大幅撤出中國?供應鏈會大幅撤出中國? 謝祖墀
  • 香港人才流失比失業更令人擔心香港人才流失比失業更令人擔心 施永青
  • 千年老二的遺害 日本仍未醒千年老二的遺害 日本仍未醒 張建雄
  • 教育界撥亂反正 要大刀闊斧先從整頓教材做起教育界撥亂反正 要大刀闊斧先從整頓教材做起 關品方
  • 50年一起走過的日子 期許香港重新出發50年一起走過的日子 期許香港重新出發 張量童
  • 《南沙方案》證明了霍英東的遠見卓識《南沙方案》證明了霍英東的遠見卓識 盧兆興
  • 齊白石等大師名作  將於天際100展出  慶祝回歸25周年齊白石等大師名作 將於天際100展出 慶祝回歸25周年 本社編輯部
  • 獲授日本旭日雙光章 名廚尹達剛:日本食材中式烹飪 港人有口福獲授日本旭日雙光章 名廚尹達剛:日本食材中式烹飪 港人有口福 本社編輯部
  • 華中師範大學香港分校開學  冀促進兩岸三地文化學術交流華中師範大學香港分校開學 冀促進兩岸三地文化學術交流 編輯精選
  • 八九請願未了情 燭光仍在記憶裏八九請願未了情 燭光仍在記憶裏 丁望
  • 天籟敦煌樂團、香港故宮合辦音樂會暨文化講座  慶祝回歸25周年暨香港故宮開幕天籟敦煌樂團、香港故宮合辦音樂會暨文化講座 慶祝回歸25周年暨香港故宮開幕 編輯精選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本社編輯部
  • 看《聲生不息》有感看《聲生不息》有感 蔡世鴻
  • 做好準備就不必擔心未來做好準備就不必擔心未來 潘燊昌
  • 教城與Microsoft合辦編程大賽 鼓勵學生智用AI教城與Microsoft合辦編程大賽 鼓勵學生智用AI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舒非
  • 羅乃萱
  • 丁望
  • 鄭明仁
  • 周頴進
  • 郭一鳴
  • 施永青
  • 項明生
  • 洪 蘭
  • 林嘉良
  • 黃顯華
  • 莊太量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