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面對面

筆墨禪心:紀念弘一法師出家105周年書畫聯展
作者:張灼祥2024-02-15
我所認識的馬星原,用另一個筆名馬龍,擅用幽默筆觸,繪畫出來的漫畫,寫身邊人和事,寓意深刻。用馬星原筆名,畫的是人生另一種境界,帶有禪意的畫作。
種植的樂趣:城市居民的農業探索之旅
作者:張灼祥2024-02-08
原來在香港,不用太大的地方,就可以親手種植蔬菜,自己享用,也可分給親戚朋友。梁醫生說出親手栽種的樂趣:「不光是可以享用蔬果,看着它成長,是看到大自然的奧妙。」
現實和虛擬並置 「情感幾何」展覽背後的用心
作者:張灼祥2024-02-01
《情感幾何》展覽在「探索空間成為藝術的可能性」,展覽面貌因而有變。展覽分為三個階段,歷時六個月,從1月至6月。每個階段展現1a空間變新的過程,就像看分上中下集播放的電影、劇集,得看過完整的三個階段。
網壇世代交替? 大滿貫之路上誰與爭鋒
作者:張灼祥2024-01-25
不過,來到澳網賽,莎芭蓮卡氣勢仍盛(她在比賽時的叫喊聲很是嚇人),而其他非種子球手也是愈戰愈勇,就連世界排名第一的絲維迪克,竟在第四回敗下陣來。今次女單冠軍獎盃,會不會是由非種子球手捧走?
西西空間 續西西文學影響力 兩代讀者的情感共鳴
作者:張灼祥2024-01-18
當天阿仁對我說:「有一個西西空間,讓更多喜愛閱書的年輕一代,有機會接觸西西的作品。」一直以來,阿仁為了西西,比誰都多走了幾步。他說得好:「首先西西是非常非常好的人,然後是作家中的作家。」
古典音樂與愛情 不朽的旋律
作者:張灼祥2024-01-11
Bernstein乃性情中人,台上是藝術家,全情投入,揮動指揮棒,把樂隊演繹樂章帶到更高層次。台下他是凡人,吃人間煙火,為愛情而煩惱。
美妙的音樂 心靈歸依之處
作者:張灼祥2024-01-04
文章最後幾句寫道:當宗教變得庸俗、商業化,教徒唯有依賴個人的修為,從冥想、禪養、讀經、思辨中,培養自己的品格、提升人生的境界。當然,也別忘了美妙的音樂。
孔慧怡回味快樂的光影──談《不帶感傷的回憶》書中人
作者:張灼祥2023-12-28
書中有好幾位算是認識的,有同輩,有老師,有只有一面之緣,卻是一見難忘,印象深刻。孔慧怡書寫他們的時候,我們早已沒有見面。原來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出現我們眼前,會讓人有不同觀感的。
以生命影響生命 朱凱鈴的教育與義工旅程
作者:張灼祥2023-12-21
朱凱鈴(Jessica)年紀輕輕,少女時已「立志成為一位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體育老師」。儘管教學繁重,朱凱鈴仍然積極參與義工活動,忙裏偷閒,又在12月17日完成了運動靜觀證書課程。
休閒時光 從球場到綠地
作者:張灼祥2023-12-14
有舊生說:「我們唸書的日子,最怕到校長室見校長。入去見校長,就是接受體罰,讓校長打藤(那是個體罰合法的年代)。」大家當年進入校長室,接受「打藤」處分,受點皮肉之痛。為此,卻是引以為榮。
李歐梵《回憶錄》 書寫生命的感性之旅
作者:張灼祥2023-12-07
談到感情史,李歐梵(Leo)當然有話想說。他的成長,就由大學舞會開始,他們那一代文藝青年,「都是一群感情壓抑的『憤怒的年輕人』。」Leo是通過文學、電影、音樂得到慰藉。
炮循SEN學生融入社會服務 努力成為「樂齡生力軍」
作者:張灼祥2023-11-30
不是一般人都願意去做的工作,SEN(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學生卻樂意為之。何穎璇老師說長者普遍接受SEN學生,愛護同學,而同學亦十分樂意服務長者,愛與長者相處。
揚眉女子劉群章Doris
作者:張灼祥2023-11-23
Doris竟然也成斜槓一族。「一把年紀了,仍然可以靠學回來的知識搵食,仍能獨立自處。」 Doris說得開心滿足呢。
張愛玲在港大的求學歲月
作者:張灼祥2023-11-16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的日子到底過得怎樣?唱不完說不盡的張愛玲從來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窗口,一套方法、一條蹊徑,從張愛玲重新出發,我想看看她還能將我們帶到多遠。
重構張愛玲與香港的因緣
作者:張灼祥2023-11-09
黃心村這位香港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系教授,「重新梳理張愛玲和她母校乃至香港的因緣……以檔案資料為佐證,還原一些模糊的歷史影像」,都寫在她的著作《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裏。
那代人的三生三世之夢
作者:張灼祥2023-11-02
聶華苓說她一輩子「恍如三生三世:大陸,台灣,愛荷華,幾乎全是在水上度過的。長江,嘉陵江,愛荷華河」,又說她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
談年歲 回想舊時光
作者:張灼祥2023-10-26
隔了多年,我們終於有機會在「他鄉」重逢,感到高興不已。曾經我們是「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忙碌。然後,我們不約而同,來到同一個國家生活,在不同城市居住。
聊聊諾獎得主Fosse的作品
作者:張灼祥2023-10-19
Beckett的《等待果陀》,說的可就是一個「沒有結果的等待」故事。這與挪威作家喬恩·弗斯筆下的女主角等待奇蹟出現,一去不返的丈夫,或許仍會回來。
與柏揚、陳從周、黃永玉對面談
作者:張灼祥2023-10-12
先說柏楊的雜文,問柏楊:「寫出人性黑暗面,觀點是否過於偏激?」「如果社會沒有毛病,要挑也挑不出來……如果只是歌功頌德,才會真的是滿天毛病。」
相約星期二
作者:張灼祥2023-10-05
Morrie說了很具哲理一句話,這句話與孔子所講的「未知生,焉知死」有所不同,我們不是要探究死亡是甚麼一回事,而是知道每個人會有這麼一天,辭世而去。那麼活着的日子,就要過得有意思了。
三場告別:念念不忘、世俗眼光和無知偏見
作者:張灼祥2023-09-28
兩天內看了三套與「告別」有關的電影:《從前的我們》告別過着不同生活的青梅竹馬,了斷多年的牽掛;《喜歡這個我》告別父母獨自生活,活出自我,擺脫世俗束縛;《怪物》思索成年人何時才能告別無知和偏見。
西西:自由自在地寫作,不是挺好麼?
作者:張灼祥2023-09-22
西西最後一首詩《疲乏》,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會。人來到某個時刻,再也走不動了。眼、耳都累了,腦袋也疲乏了:「千千萬個問號/是非對錯,一直如影隨形/撕裂着你我的神經」。腦袋,一如眼、耳,都想休息了。
一朵玫瑰的魔力?魔術的魅力!
作者:張灼祥2023-09-14
魔術師Carson(梁家榗)說:「疫情後,我經常都會變花(玫瑰為主,不怕有刺?),送畀觀眾……」收花者(不一定是女士)的反應多是一樣的,都會大聲嘩叫起來。他沒有想過,一支玫瑰魔力會那麼大的。
奧本海默 巨匠的徬徨
作者:張灼祥2023-09-07
奧本海默為此覺得自己有份「殺害」日本平民百姓,接受審訊,他沒有為自己辯護,他要「博取」世人同情麼?在聽證會、在審訊時,這位科學家顯得出奇懦弱,與他在領導科學家研究製造原子彈時充滿自信,像兩個人來的。
古典歌曲發燒友
作者:張灼祥2023-08-31
唱藝術歌看似小眾活動,但日常生活以外的活動,喜歡唱藝術歌曲,沒有什麼不好呀。
清末一代的古典詩人
作者:張灼祥2023-08-24
寫於百年前的古典詩詞,一點不過時。當年的人物,有過風華正茂時刻,他/她們並不古板守舊。
李志清畫唐詩的景緻
作者:張灼祥2023-08-17
唐朝一代寫詩的詩人多不勝數,志清選出100首詩(有只選其中幾句),畫面意境各有不同,有高雅,有貼地,有趣緻,詩與畫皆能道出不同的人生況味來。
新一代農夫──葉曉文
作者:張灼祥2023-08-10
誰說鄉居生活閒適?曉文不是個愛停下來之人。傳來她的生態導賞活動,又拍下秋海棠、獅子尾、球蘭、四照花,逐一向我介紹這四種夏天開花植物,講出它們的特色來。
米蘭·昆德拉下筆的時候
作者:張灼祥2023-08-03
昆德拉就是太愛講道理,不管他講的是《小說的藝術》,還是《可笑的愛情》。當他放慢步伐,不再用文字來諷刺人世的不堪,他還有什麼話要說呢?
一年容易又書展 漫談3位李偉民、陳煒舜、西西新著
作者:張灼祥2023-07-27
年初問何福仁:「西西講足球的文章,可以結集成書呀。」「字數不夠出一本書。」半年過去,《港島吾愛》出版了,第一部分講足球,是為《再看足球》。西西談「看足球」,讓我們也看出人生道理來。